古棣云:“按:《老子》用古字‘斆’,后世‘斆’字废弃,其義淹没,一种传本写作‘教’,一种传本写作‘學’。‘斆,學半’,一语出自古文《尚书·兑命》。古文《尚书》公认为晋人伪作,但‘斆,學半’一语,当采自古书引《兑命》文。战国时的《學记》引《兑命》此语:‘故曰:教學相长也。《兑命》曰:學學半,其此之谓乎!’‘學學’即‘斆學’,《释文》:‘上學,胡孝反。’岳珂:‘上學,故孝反,又音教。’《盘庚篇》亦有‘斆’字,注:‘斆,教也。’是知殷人无‘教育’字,而以‘斆’为之。《兑命》‘斆學半’,含有教學双方平等、互相切磋、提高之義,故《學记》引之以证‘教學相长’。在春秋时,教’还只对民而言,对人言诲不言教。赵纪彬《论语新探》,归纳《论语》全书,得出结论:对人言诲不言教,对民则言教不言诲。战国以来,‘教’、‘诲’不再分别,‘斆’字亦逐渐费而不用。《學记》引《兑命》‘學學半’,上‘學’当是‘斆’字之讹,如同《老子》‘斆父’讹为‘學父’。”按:古棣说是。
THE END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