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42_述评

本章节是老子对他的宇宙起源论的阐述,反映了他的朴素的唯物论的宇宙观。

老子的宇宙起源的公式是:“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衰阳,中以为和。”老子认为“道”是化生宇宙万物的总根源。即所谓“世界本原”或“宇宙本体”。“道”是一种永远不停地运动着的混沌未分的妙物,由于它的自身运动,逐渐化生出“一”即“元气”来。继续运动,“元气”便一分为二,形成为“阴”和“阳”。阴和阳是矛盾对立的,“负阴而衰阳”,即为一对矛盾所构成。由于阴、阳的矛盾不停运动,便化生了“第三者”——“中”,矛盾对立统一。“中以为和”,即为矛盾对立统一,或云“合二而一”。“中”继续运动,便分裂化生出宇宙万物来。这就是老子的宇宙起源理论的真正内涵。老子的“阴阳对立统一”而化生万物的理论,证之于《周易大传》。《周易·系辞下》则说:“天地纲缊,万物化醇;男女构精,万物化生。”这就是说由于天地“阴阳”二合和、包孕、运动,而万物得以遂其生长;由于“男女”相交(飞、潜、动、植之物,莫不有雌雄),“阴阳”两性之“精”妙合,而万物莫不化生。《周易大传》是说天地万物这个整体,都由“阴阳”二合和而成。与老子之说相合。再证之于《黄帝内经》。《内经·上古天真论》云:“阴阳和,故能有子。”《内经·四气调神大论》云:“生之本,本于阴阳。···阴阳、四时者,万物之终始也,死生之本。”《内经·阴阳应象大论》云:“阴阳,天地之道也,变化之父母也。”综合《黄帝内经》之言,就是说,天地万物这个整体,都由“阴阳”二气合和而生成。则与老子之说吻合。不过,我们可以看出,老子与《周易大传》、《黄帝内经》在万物起源化生方面的基本点相一致(即“阴阳对立统一原理”),但他们强调的侧重面不同,其观点内涵的广度深度不同。《周易大传》、《黄帝内经》强调的只是“阴阳”合和化生万物这一基点,而《老子》则强调的是万物化生的活动历程。这个活动历程,内涵深、广,用图式表示即为:道元气阴气和阳气中气化万物。由此可见《老子》“阴阳对立统一原理”的精密。《老子》的宇宙万物化生的理论,导源于西周末年伯阳父的“阴阳不合生灾异”之论。《国语·周语》云:“幽王三年,西周三川皆震。伯阳父曰:‘周将亡矣!····阳伏而不能出,阴迫而不能烝,于是有地震’。”“阴阳不和”闹地震,虽说不是地震的科学论证,但总算粗略地说出了一个“阴阳对立统一”原理。伯阳父是西周史官,由于他长期进行观天象、望星宿、测气候的实际活动,发现了自然界“阴阳和才少灾异”之道,这是原始的唯物论和辩证法观点。老子为东周史官,他熟悉历史,又阅世变,指出“阴阳合和化生万物”,这就继承和发扬了我国古代史官观天象、测气候所形成的朴素的唯物论和辩证法。

在春秋时代上帝创造世界的传统观念,还只是被少数人、部分人所突破,而社会上大多数人还是深深地受着“神造世界”思想的束缚,正如郭沫若先生所说:“春秋时代的智者对于天(帝)虽然取着不信的态度,但天(帝)的统治如周王仍拥有天子的虚位一样,仍然在惯性中维持着的。所以当时的诸侯强凌弱,众暴寡,完全在执行着以力为正义的霸道,而声罪致讨的时候,动辄便要称‘天’,动辄便要闹一出勤王的把戏。”(《青铜时代》)老子提出“道”是化生天地万物的总根源,并阐述了宇宙万物化生的活动历程,其意义可以说是划时代的。

至于本章节的后一部分(从“人之所恶”到“吾将以为斅父”)与前面所说的宇宙发生论的内容并不相属。他人已指出:疑为三十九章文字移入。是否如此,姑且不论。但前后两部分文义不接,所以这里对本章后一部分就不评述了。

THE END
点赞10 分享
评论 抢沙发

请登录后发表评论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