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44_述评

这一章,老子讲的中心是“少私寡欲”。老子开宗设问,尖锐地提出名利与生命孰重孰轻的问题。“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一三问,咄咄逼人。当时世人,大多“轻身而徇名货,贪得而不顾危亡”(范应元注文)。老子提醒人们,要贵己重生,不可为名利、财货而奋不顾身。他从反面警告说:“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强调了多欲贪得之为害。人毕竟是人,人的私有欲总是难免的,要适可而止。所以他从正面劝告说:“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知足,便不会遭到困辱;知止,便不会遇到危险;知足、知止,可以长久安全。突出了“知足知止”之有益。

老子的“少私寡欲”的主张,具体说就是“知足”、“知止”。这种主张,实质上是一种道德修养之方。老子提出这种道德修养准则,辩证地透露了一些世情人欲,比较切合实际。

当然,老子的“少私寡欲”、“知足知止”的主张,从政治上来说,对当时的逐夺争攘、欲求无厌的统治者剥削者,无疑是当头棒喝。但对被统治者被剥削者来说,宣传这种寡欲知足的思想,叫人适可而止,不为已甚,很容易引导到消极保守的道路上去。但是,这不能算作老子的“罪过”。

现在有一种说法,认为老子反对一切“欲望”,说他的一个主要道德原则就是“无欲”,好像把老子说成了“无欲主义”者。这是对老子的一种误解。老子明明说“少私寡欲”、“知足之足,恒足矣”、“知足不辱,知止不殆”,怎么能说老子主张“无欲”呢?殊不知老子是主张“知足”、“寡欲”的,他只是反对“可欲”、“不知足”。因为老子看到时人为了满足自己的侈欲,而轻身争夺攘斗,搞得社会很不安宁。所以,老子认为,只有少私寡欲,才能使社会安定。这里,老子的良苦用心不可忽视。

THE END
点赞15 分享
评论 抢沙发

请登录后发表评论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