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45_03_校笺_09_水海

水海按:“屈”,应作“詘”(qū)【k*Ywet】。《说文》云:“詘,诘詘也,一曰屈襞,从言、出声。誳,詘,或从屈。”《玉篇》云:“詘,丘物切,枉曲也。誳,同詘。”《说文解字注》云:“(‘詘’、‘屈’)二字双声,屈曲之意。”邵英《群经正字》云:“‘詘’,今经典多用‘屈’字。”《荀子·劝学篇》“若挈裘领,詘五指而顿之,顺者不可胜数也。”杨倞注:“‘詘’与‘屈’同。”可知“詘”、“誳”同字(异体字),含有屈曲之义。而“屈”乃“誳”之后起字,作“詘”或“誳”乃为古字。故帛书甲本、傅奕本、范应本作“詘”为是。《老子甲本释文》校为“屈”,非《老子》本字也。

又,河上公注云:“大直谓修道法度,正直如一也。若屈者,不与俗人争,如可屈折。大巧谓多才术也。若拙者,示不敢见其能。”

THE END
点赞15 分享
评论 抢沙发

请登录后发表评论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