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明云:“今本‘大辯若訥’,帛书甲本作‘大赢如纳’,乙本仅存一‘絀’字。按甲本‘大赢如炳’与今本‘大辯若訥’,两句句尾皆为从‘内’声之字,彼此皆可借用。其中主要的区别是‘赢’与‘辯’二字之差异。‘赢’与‘辯’毫无共同之义,显然是由后人更换的。但是,孰是《老子》中的原文,孰是由后人窜改,这是需要我们予以澄清的问题。‘大辯若訥’,‘訥’谓语言迟钝,或言缓,犹谓大的辯论家而若口吃难言。‘大赢如’,‘’字假为‘肭’,‘赢’指盈余,‘肭’谓亏损或不足。‘赢肭’本来就是一个复音词,也谓‘盈不足’,是我国古代计算盈亏问题的一种算术方法。如《九章算术》第七章中一题云:‘今有人共买物,每人出八,盈三;每人出七,不足四,问人数、物价各几何?’‘大赢如肭’,犹谓最大的赢余如若亏损。从句型和词义分析,二者皆符合本章内容。但是,其中必有一种属于《老子》原文,另一种出于后人窜误。过去易顺鼎曾云:‘···。’(易文见前)易氏觉察出严氏所据《老子》似有‘大赢若詘’而无‘大辯若訥’,实属独到,颇有见地。按《道德指归论》所讲‘赢而若詘’,即帛书甲本之‘大赢若肭’。古‘出’、‘内’二字,声皆属舌音,韵同在物部,读音相同。如《广韵》十四《黠》:‘豽’,别体作‘貀’,皆‘女滑切’。乙本此句虽仅存一‘絀’字,但亦必同甲本作‘大赢如絀(肭)’,决然无疑。今从帛书甲、乙本得证,易氏之说至确。帛书‘大赢如肭’,当是《老子》原文,今本‘大辯若詘’,乃为后人窜改。窜改的迹象也很清楚,因为它们都是用从‘内’得音的字收尾,‘肭’与‘訥’又音同通假,帛书甲本则假‘纳’为‘肭’,这就是后人将‘大赢如肭’误改作‘大辯若訥’的主要原因。幸而汉严遵《道德指归论》尚保存‘赢而若詘’一句,得与帛书《老子》相为契合,真伪得以大白。··帛书甲、乙本此文共三句,每句四字,共十二字。乙本仅存三字,即第二句的‘如拙’和第三句最后一字‘絀’。‘絀’显为‘大赢如肭’之‘肭’的假借字。但是,不知何据,帛书研究组将乙本发展成四句,变十二字为十六字,读作‘大直如詘,大巧如拙,大辯如訥,大赢如絀’。而把被后人改‘赢’为‘辯’的伪句,也纳入正文。此甚不妥。其实乙本残存句末之‘絀’字,即甲本‘大赢如肭’之‘肭’的假借字。乙本虽残,甲本全文俱在,焉能任意增文。”
THE END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