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45_04_校笺_09_水海

水海按:帛书乙本作“盈如冲亓□□□□□□□□巧如拙□□□□□□□絀”。乙本释文作“盈如冲,其【用不窮。大直如詘,大】巧如拙,【大辯如訥,大赢如】絀”。我仔细勘审《马王堆汉墓帛书》(壹)乙本图片,“盈如冲亓”为一单片帛,帛书整理小组以其与一七五行下“莫之应也则”平行,当有所据;如其句型,则“其”字下至“巧如拙”残损八字,而“巧如拙”至“絀”字,则残损七字。正式出版的《马王堆汉墓帛书老子》,其《老子乙本释文·德经》所校补的“其”字下至“巧如拙”正为八字,所校补的“巧如拙”至“絀”正为七字。依所缺字计算,“拙”后当有两句。据河上公本、王弼本和傅奕古本、景龙石碑本等本,从“大直若屈”之后,句型皆为“大×若×”(帛书甲本“大直如詘”后,句型亦皆为“大×如×”),帛书乙本“巧如拙”至“絀”之两句,亦应为两句“大×如×”,《乙本释文》正校补为“【大辯如訥,大赢如】絀”。这是合情合理的。又,严遵本“大巧若拙”后有“大辯若訥”句;而严遵《老子指归·大成若缺篇》尚有“赢(赢)而若絀”之语,按经文前文“大×若×”句式,严遵本原经文应在“大辯若訥”句后,有“大嬴(赢)若絀”句。帛书乙本正残存一“絀”字,那当然就是“大赢如絀”了。是知帛书《乙本释文》的“大辯如訥,大赢如絀”不误。易顺鼎改《指归》语“嬴(赢)而若絀”为“赢而若詘”,谓《老子》有“大赢若詘”句而无“大辯若訥”句,实为削足适履,不足取也。而高明又用假借原理,改帛书乙本“大赢如絀”为“大赢如肭”,实为不妥。

又,河上公注云:“大辯者,智无疑。若訥者,口无辞。”

THE END
点赞10 分享
评论 抢沙发

请登录后发表评论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