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45_05_校笺_08_水海

水海按:《老子》原本当作“燥”,原句亦当作“燥勝寒,静勝熱,清静可以爲天下正。”先说“燥”。《说文》无“躁”字,而有“燥”字,我疑心先秦无“躁”字。《说文》云:“燥,干也。从火,喿声。”注為“苏到切”。这里释“燥”为“干”,当是為通语燥之义。《老子》用“燥”,当為楚语“燥”之义。马叙伦《老子覈定文》校订為“燥”,并云:“按:躁,《说文》作‘趮’,疾也。今通作‘躁’,此当作‘燥’。”马氏说是也。朱谦之《老子校释》云:“《释名》‘躁,燥也,物燥乃动而飞扬也’。《释言》语‘燥,焦也’。《说文》‘燥,干也’。严遵《道德指归·论大成若缺篇》曰:‘故阴之至也,地裂而水凝,清风飂冽,霜雪严凝,鱼鳖蛰伏,万物宛拳。当此之时,一处温室,临炉火,重狐貉,袭毳绵,犹不能禦也;及至定神安精,动体劳形,则是理泄汗流,捐衣出室,暖有余身矣。’以此‘动体劳形’释‘躁’字,虽有见地,然欲以此说明‘处温室,临炉火,重狐貉,袭毳绵’,不足以勝寒,则与常识所见不同,以盖误于以‘躁’為‘趮’之说。实则‘躁’者燥也。‘燥’乃老子书中用楚方言,正指炉火而言。《诗经·汝坟》释文曰:‘楚人名火曰燥,齐人曰燬,吴人曰。’老子楚人,故用躁(当为燥之借,笔者注)字。‘躁勝寒’与‘静勝熱’為对文。静与瀞字同,《楚辞》‘收潦而水清’,注作瀞。《说文》‘瀞,从水,静声’。意谓清水可以勝熱,而炉火可以禦寒也。”朱说是。美中不足的是没有校明景龙碑等本作“躁”乃為“燥”之借字。笔者认為,先秦的“燥”字,基本有两义,即通语之义為“干”(《说文》),或為“焦”(《释名·释言》);另一义就是楚方言之义,则為“火”,是楚语中的物名词。《老子》当用楚语意义的“燥”字,则属“名楚物”之例。校释为“躁”或“趮”(古躁字),都不尽切老子本义。帛书本的“趮”则為“燥”之借。我想,可能是帛书的抄写者為通俗起见,改方言“燥”為通语“趮”的。再说“趮勝寒,静勝熱···”。老子本章讨论的是有关辩证法的问题(参看任继愈《老子新译》,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修订本,第157页)。他通过“成”和“缺”、“盈”和“盅”、“直”和“詘”(屈)、“巧”和“拙”、“赢”和“炳”(絀)、“燥”和“寒”、“静”和“熱”的关系,说明“凡事相反则能相制”的哲理。全文,文义一律。所谓“燥勝寒”,就是说“火能勝寒”;所谓“静勝熱”,就是说“清水可以勝熱”。这大概是老子用生活经验之常理,作为比喻,从现实生活的角度深入述明“相反相制”的辩证关系。最后,老子从治国的角度点明人君清虚恬静,则可勝外物之纷扰,就可以做天下的首领(即“清静可以為天下正”)。可见,全文旨义浑然一体。那种用类比的方法,改“燥勝寒,静勝熱”為“静勝躁,寒勝熱”,未必合《老子》原文原义。至于校订為“躁勝寒”(或“趮勝寒”),或训释为“疾动可以战勝寒冷”(许抗生《帛书老子注译与研究》)、“身动则暖,可以勝寒”(张舜徽《周秦道论发微·老子疏证》)、“急走能战勝寒冷”(任继愈《老子新译》)、“躁动战勝寒冷”(张松如《老子校读》)等,也说得通;但是,不如校订为“燥勝寒”更符合老子其书的本义。為确当计,笔者则校為“燥”。

THE END
点赞8 分享
评论 抢沙发

请登录后发表评论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