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海按:劳健训“糞”为“播”的假借,是也。唯为求谐韵,于“播”后增一“耰”字,实为不妥。《老子》文体为哲理散文诗,只求在不害义的情况下大体谐韵,并非有句必韵。为求韵而于经文中加字,实为校书之大忌。至于别家训“糞”为“田”(治田,用如动词)等,亦为不妥。如高亨以赵歧注《孟子·滕文公》“糞其田”为“糞治其田”,遂谓《老子》此处之“糞”亦为“治田”之义,则谬矣。《孟子·滕文公》“凶年糞其田而不足”,杨伯峻解“糞”为“施肥”,把此句今译为:“灾荒年成,每家收获量甚至还不够第二年肥田的用费。”杨译为是。若训“糞”为治,便作“凶年治其田而不足”,则于义理不通。再如高亨所举的《礼记·月令》:“(季夏之月)土润溽暑,大雨时行,烧薙行水,利以杀草,如以热汤,可以糞田畴,可以美土疆。”旧注“可以糞田畴”为:“可以为田畴之糞。”(陈澔《礼记集说》)此注合于原文。此“糞”只能解作“肥料”,而不能解作“治田”。由此可见高氏治田说之谬。“却走馬以糞”:“却”,屏去,此处意为退回,还给。“走馬”,奔跑之馬,即指战馬。“以糞”,即“以之糞”,用它来种田。吴昌瑩《经词衍释》谓“以”为“而”,非也。此二句的意思是:天下有道,没有战争,战馬不用于军旅,而还给农夫,用它来种田。
又,《韩非子·解老》云:“有道之君,外无怨仇于邻敌,而内有德泽于人民。夫外无怨仇于邻敌者,其遇诸侯也外有礼义。内有德泽于人民者,其治人事也务本。遇诸侯有礼义则役希起,治民事务本则淫奢止。凡馬之所以大用者,外供甲兵,而内给淫奢也。今有道之君,外希用甲兵,而内禁淫奢。上不事馬于战斗逐北,而民不以馬远淫通物,所积力唯田畴,积力于田畴,必且糞灌,故曰:‘天下有道,卻走馬以糞也。’”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