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海按:蒋、朱则释“戎馬”为“牸馬”、“牝馬”等;蒋谓“生於郊”为“驹犊生於战地”等。此释迂曲,亦不可通。
又,魏源引王弼注语:“天下有道,知足知止,无求於外,各修其内而已。故卻走馬以糞田也。贪欲无厌,不修其内,各求於外,故戎馬起於郊也。”(魏源所见王弼注语与《四部备要》、《诸子集成》、浙江书局刻明华亭张之象本《老子道德经注》的王弼注语稍异)则王弼释“戎馬生於郊”为“戎馬起於郊也。”严灵峰说:“生,起也;进也;出也;犹生事也。郊,交也;言二国相交之境也。无道之世,诸侯交侵,兵戎相见,兵车之馬进出於两国相交之境。”水海按:严氏就看到以上数种解释之不可通,而另辟溪径,训“生”为“起”、“生事”等,这样,“戎馬生於郊”就可以直解为“兵馬起於两国相交之境,遂生战事”(“戎馬”乃训为“兵馬”)。此说可通,备一新说。
笔者认为,此“戎”则为楚方言。扬雄《方言》卷三云:“拔,自关而东,江淮南楚之间或曰‘戎’。”钱绎《方言笺疏》云:“戎,拔也。··《大禹谟》传云:‘戎,谓伐恶。’《秦誓》‘戎商必克’,是戎之训拔以除为义。···戎之训,又为兵,以兵除恶谓之戎,犹以兵克邑谓之拔矣。”《广雅·释诂》云:“戎,拔也。”显而易见,“戎”为楚语,以兵拔除之义。《老子》语楚,当用楚方言。若此,“戎馬生於郊”,意则谓:攻伐拔除他国之邑的兵馬起於国境之上。《老子》的“天下无道,戎馬生於郊”,则表现了老子反对战乱的思想。“老子反对的当然是春秋列国各贵族领主集团间频繁的兼并战争和掠夺战争。尽管有人指出说,这些战争,从其主流说,也有一定的进步趋势;但是,对人民来说,特别是对从事农业生产的广大劳动人民群众说来,不可避免地要带来种种惨祸、暴行、灾难和痛苦,这是可想见的。”(张松如《老子校读》)所以用“以兵拔除(他邑)”训释《老子》的“戎”义,更切合老子的所谓“天下无道”的时势。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