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四句老子用正反对比的方法,表示他对战乱的深厌痛绝。天下有道,社会安定,“却走马以粪”,人民安心从事农业生产。天下无道,兵荒马乱,“戎马生于郊”,战事频繁而不息。战乱给人民带来的种种惨祸、暴行、灾难和痛苦,是可以想见的。春秋时代,战争的起因,多半是由于侵掠者对土地、对财货的贪得无厌、野心勃勃所致。王弼注云:“天下有道,知足知止,无求于外,各修其内而已。故卻走马以治田粪(解‘粪’为‘治田粪’不确)也。贪欲无厌,不修其内,各求于外,故戎马生于郊也。”老子在这里,对兵马倥偬、互相杀伐、惨祸并起的战世给予了揭露,沉痛地掊击了“无道之君”不修内政,贪夺生事的武力侵掠的罪恶行径,这无疑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吴澄云:“罪愆恶、咎祸,皆灾殃。而祸重于咎,兵端之起。其罪由于知土地之为可欲。知其可欲,务求得之,则贪夺矣。此灾殃之始也。得之不知厌足,得陇望蜀,则战争无已时,此灾殃之极也。傥以各有分地,不求广辟为心,知自足之为足,则不贪夺战争,而常自足矣。”老子警告统治者,“罪莫大于可欲,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憯于欲得”,贪夺至害,过欲遭咎,赶快收敛侵占意欲。老子认为只要统治者“知足之足”,就不会发生战事。他开了一服“知足之足,恒足矣”的弥战的药方,希图使统治者足心、足财,清虚无为,从而达到“恒居安泰”之世。
老子生活在春秋末期,他看到频繁的兼并战争和掠夺战争,造成人民国破家亡、饥寒交迫、颠沛流离的痛苦和灾难,深刻感受到掠夺战争的残酷,因此产生弥兵思想,憧憬“有道”之世。这“对当时当权贵族的无厌欲求是一个强烈的抗议”。但希图用“知足之足,恒足矣”的劝规,来使当权者收敛侵占意欲,这就不免带有幻想色彩。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