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47_02_校笺_12_张松如

张松如云:“晚近解老诸家,常常引此章据以证明:在认识论上,老子是彻头彻尾的先验论者。表面看,这判断是有理的,实际上却并不确切。‘不出於户,以知天下;不窥於牖,以知天道;其出彌遠,其知彌尠’,并不是在认识上完全否认感觉观察的作用;老子在另一处曾说:‘以身观身,以家观家,以乡观乡,以邦观邦,以天下观天下。’最后还概括说:‘吾奚以知天下之然哉?以此。’(五十四章)若此,怎么能说他是不要感觉经验呢?在这里,老子只是认为在认识上纯任感觉经验是靠不住的,是无法深入事物的内部,认识事物的全体的。因此,与其说老子否认感觉经验,毋宁说他是夸大了理性认识的作用。苏子由在《道德真经注》中说:‘天下之大,世俗之见有所眩而不知也;夫唯圣人出於万物之表,而揽其终始,得其大全。若夫世人不知道之全体,以耳目之所知为至,区区以察为明,至於察甚伤物,而不悟其非,可不哀哉?知小察之不能尽物,而不用其能,恐其陷於一偏,而不及反也。’这段议论,正可为本章诠释。当然,老子这种片面夸大理性认识作用的方法,也同样要‘陷於一偏’,造成他的失足。苏子由又曾指出:‘不知圣人复性而足,乃欲出而求之,是以彌遠而彌少也。性之所及,非特能知能名而已,盖可以因物之自然不劳而成之矣。’这里的‘性’,如果说可以解作‘理性’,这便是认为感性不可靠,也不必要,用不着任其实践,只要通过理性就能认识一切,‘因物之自然不劳而成之’;而这理性又似乎是存在於心灵中的一种天赋原则。这结果,自然便不免陷入唯心主义。既然割裂理性与感性,这种失足便是不可逃脱的。但是,正确地说明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这已经不属於春秋时代的思想家们所能解决的历史课题了。”

THE END
点赞12 分享
评论 抢沙发

请登录后发表评论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