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海按:《韩非子》、《吕氏春秋》、《文子》等先秦古籍所引并为“少”,《老子》古本在先秦当作“少”。西汉至魏王弼犹作“少”,至唐傅奕始作“尟”(按范说作“尠”)矣。疑改“少”为“尟”,始於傅奕。今校作“少”为宜。《老子》的文体是哲理散文诗,不必拘泥於用韵的整齐美。散文诗注意行文用字的音节美,当然也注意用韵的整齐美,但这些都必须在不害义的条件下而为之;且“少”、“道”为韵,属“宵幽合韵”,这也是《诗经》通例(参考王力《诗经韵读》),《诗经》用韵也未拘泥於“凡同韵部有字可以谐韵者,必用同韵部字”。由此可知,作“少”者,义通韵谐,是《老子》古本;作“尟”(或“尠”)者,亦义通韵谐,但却是《老子》变本,而非原本矣。
THE END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