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47_附论_02_水海

水海按:《老子》这几章节中的“远”,应释为楚方言的“远”,则切当也。扬雄《方言》(卷十三)云:“藐,广也。”《方言笺疏》云:“《楚辞·九章》云:‘藐蔓蔓之不可量兮’,通作‘邈’。前卷六‘邈,离也,楚谓之越,或谓之远。’《离骚》‘神高驰之邈邈’,王逸注:‘邈邈,远貌。’”由此可知,楚方言的“远”,意谓“邈”(miǎo),即“广邈”(广远)之义(邈,即遥远义)。《老子》的“其出彌远者,其知弥少”,义谓“离去得越广远(遥远)的人,知道的东西就越少”。联系上文“不出于户,以知天下;不于牖,以知天道”,《老子》旨在说明君道要在:“善用众耳众目为我听为我视也。”(参看张舜徽《老子疏证》)所以训“远”为楚方言意义的“远”,义则更盛。《老子》的“玄德深矣,远矣”,义谓“玄德又深又广”,所以它与万物一起同返于“道”。这是《老子》在阐述用“玄德”治国的法则时,对“玄德”的崇赞之语。“玄德”又深又广,正与《老子》的“道”深不可测相吻合。《老子》的“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义谓:“道”大,大则能往去,往去则能广远,广远则能返回。《老子》在这里认为:一、“道”是“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的,它自己永远在变化运动着;二、“道”又叫“大”,它是沿着周而复始的方向而循环运动的,运动的结果往往是向着相反的方向发展,即“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这里《老子》对“道”的运动形式的阐述,似乎有点像恩格斯所说的:“物质运动的一个永恒的循环”,并且“在这个循环中……,除永恒运动着的物质以及这一物质运动和变化所依据的规律外,再没有什么永恒的东西。”(《自然辩证法》)当然,老子还不可能懂得整个自然界,从微观到宏观,从夸克到太阳,从原生生物到人,都处于永久的产生和消灭之中,处于不间断的流动中,处于永不休止的运动和变化之中;因而他更不会懂得“形成我们宇宙岛的太阳系的炽热原料,是按自然的途径,即通过运动的转化产生出来的,而这种转化是运动着的物质本来具有的。”这里,我把《老子》的“远”训为“广远”、“遥远”、“邈远”,更能准确表达《老子》的“道”的周而复始的循环运动的思想。那些把“远”训释成“近之反”、“深远”、“遐远”、“久远”、“遼远”(任继愈《老子新译》)这样的常语之“远”义,实不尽表达老子之本义矣。

THE END
点赞15 分享
评论 抢沙发

请登录后发表评论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