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49_02_校笺_06_水海

水海按:“百姓”是奴隶社会宗族制的产物。在先秦奴隶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宗族,概称“百姓”。百言其多,姓指族姓。如《尚书·尧典》“九族既睦,平章百姓”,“百姓”即各个宗族及其贵族首领。唐孔颖达《正义》释為“百官”。《诗经·天保》“群黎百姓”,东汉郑玄笺:“百姓,百官族姓也。”在奴隶社会“百姓”和庶民、兆民等“民众”是对立的。如《国语·楚语》下云:“王曰:‘所谓百姓千品万官亿丑兆民经入畡数者,何也?’对曰:‘民之彻官百,王公之子弟之质能言能听彻其官者,而物赐之姓,以监其官,是為百姓。姓有彻品,十于王谓之千品。五物之官陪属万為万官。官有十丑為亿丑。天子之田九畡,以食兆民;王取经入焉,以食万官。’”《礼记·大传》云:“亲亲故尊祖,尊祖故敬宗,敬宗故收族,收族故宗庙严,宗庙严故重社稷,重社稷故爱百姓,爱百姓故刑罚中,刑罚中故庶民安,庶民安故财用足,财用足故百志成。”另如《尚书·酒诰》有“百姓里居(君)”、《君奭》有“百姓王人”、《吕刑》有“官伯(百)族姓”等之谓,金文有“百生(姓)豚”、“我宗子(与)百生(姓)”等之说。这些都足以说明“百姓”的贵族身份与地位,他们属于剥削者,与被剥削者的“庶民”是对立的两个阶级。但是春秋晚期,随着奴隶制度的崩溃与瓦解。阶级关系发生了变化,许多贵姓显族,“降在皂隶”(《左传·昭公三年》),许多奴隶上升為“庶民”,新兴地主阶级成為显贵,“百姓”就泛指“民众”、“平民”、“庶民”了。如《论语·宪问》云:“修己以安百姓,尧舜其犹病诸。”邢昺疏云:“百姓,谓众人也。言当修己以安天下之众也。”显然孔子时代“百姓”已演变成“民众”、“平民”、“庶民”的代名词了(参看阎若璩《清经解》八《四书释地又续·百姓》)。老子此处所谓“百姓”,显然不能说是“指统治阶级内部百僚贵族而言”,而当指“民众”等。此句言聖人治国为政,心胸广大,不师心自用,无主观模式或人為规范,能体察百姓民众之需求和心理,而循其自然,任百姓民众之自化,故以百姓之心為心。陈柱云:“此老子提倡民主之学说也。”不无道理。

THE END
点赞11 分享
评论 抢沙发

请登录后发表评论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