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49_08_校笺_01_校勘

此三字,帛书甲本(块排本)作“焉”,《甲本释文》作“擒擒焉”,《甲本释文》本校為“歙歙焉”;乙本作“欱欱焉”,《乙本释文》本亦校为“歙歙焉”。“”(xī)则為“愉”的异体,高明即校作“愉”,此三字作“愉愉焉”。(陆希声注谓“聖人在天下愉然”,疑陆本作“愉然”,意同“愉愉焉”。)“”(xī),同“歙”。《集韵·业韵》:“,击也。或从手。”作“擒”者,则為“愉”的同音假借。而“愉”,义為心热。《玉篇·心部》:“慵,心热也。”《集韵·缉部》:“愉,心热貌。”显然,甲本此处之“翁(愉)”也是假借字。“愉”则通“翕”(xī)。“歙”(xī),《说文》云:“从欠,翕声。”同“翕”。“翕”即收敛、闭合、聚集之义(见下文)。“欱”(hē),合也。《正字通·欠部》云“欱,翕也。”《太玄·告》云:“下欱上欱,出入九虚。”范望注:“欱,犹合也。”因“翕”与“欱”义通,后人就假“欱”为“翕”(二字皆在缉部)。今校為“翕”,不从《甲本释文》、《乙本释文》校改本。详考见下文。严遵本作“惵惵乎”。河上公本、景龙本、景福本、顾欢本、成玄英本、葛玄序文本、(宋)李荣本、林志坚本、柰良本、室町本皆本“怵怵”。王弼本、《经典释文》本作“歙歙”,同《甲本释文》校本,但无“焉”字。观王弼注:“聖人之於天下歙歙焉,心无所主也。”疑王弼本原有“焉”字。傅奕本、虞世南本、范应元本、吴澄本、明太祖本作“歙歙焉”,同《甲本释文》校本。李约本、司马光本及《文选·东京赋》注引作“惵惵焉”。王羲之本、御注三本、白文本、敦煌己本、遂州本、楼正本、陆希声本、王真本、强思齐本、杜光庭本、宋徽宗本、王雱本、曹道冲本、达真子本、黄茂材本、邵若愚本、彭耜本、苏辙本、陈象古本、吕惠卿本、林希逸本、董思靖本、陈景元本、李霖本、白玉蟾本、吕知常本、无名氏本、金时雍本、寇才质本、邓锜本、张嗣成本、李道纯本、赵秉文本、杜道坚本、赵孟頫本、庆阳本、磻溪本、潘静观本、焦竑本、危大有本、薛蕙本、周如砥本、释德清本、清世祖本及《太平御览·治道部》五引皆作“惵惵”。楼古本作“喋喋”。

THE END
点赞5 分享
评论 抢沙发

请登录后发表评论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