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49_08_校笺_17_水海

水海按:《老子》原本当作“翕”。吴澄即云“‘歙’,音‘翕’”,“翕”当為本音本字。在《老子》第三十六章“将欲翕之,必姑张之”文中,帛书乙本作“擒”,《韩非子·喻老》引即作“翕”。此亦可作旁证,以证《老子》原本作“翕”(详见帛书《老子·德篇》校注文)。上古字少,《老子》故书為“翕”,而“擒”、“”、“愉”、“歙”、“潝”皆為假借字。“欱”又从“歙”(音xī)形变(形省)或假借。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云:“欱,与吸意相近,与歕為对。”可知“欱”有吸意,可以引申為收,与“翕”(义為聚,见下文)、“歙”(义為缩、收敛)之义一脉相通。至于作“怵”、“惵”者,《说文》云:“怵,恐也,从心、术声。”“惵”亦恐惧貌。河上公系统本作“怵”、“惵”,可能是传经者以己之所见所理解的经文之义(可能所见本為“歙”,理解其义为危惧)而妄改。作“惔”者,则是写的错字。作“喋”者,又是“惵”误转。由帛书甲本系统作“擒”、“愉”、“”,乙本作“欱”,严遵本作“歙”,河上公系统本作“怵”、“惵”,可知西汉初年到东汉,原经文的“翕”,已向多种形体异变和误变,治老学者不能不注意。

又按:“翕”,则是《老子》书所用楚方言。扬雄《方言》卷三云:“翕,聚也。楚谓之攫或谓之翕。”钱绎《方言笺疏》云:“《广雅》‘翕,聚也。’《释诂》‘翕,合也。’合,亦聚也。”《广韵》云:“翕,敛也,合也,聚也。”《玉篇》云:“翕,许及切,合也,敛也,聚也。”是知“翕”为楚语,其义为“聚”、“敛”。《老子》為楚人之作,当用楚语,故作“翕”是。而《老子甲、乙本释文》、任继愈、许抗生、张松如、张舜徽、陈鼓应、高明等校為“歙”,则為“翕”的异变,并非原字。古棣校為“翕”,是校对了,但解“翕翕”為急急,则失解也。周生春校為“欱”,却说:“这里指翕(xī),聚合。”这又何必呢?不如直校為“翕”。徐梵澄也谓“歙歙焉”為“翕翕然”(“然”同“焉”用法,皆语尾助词)。

又,据帛书甲、乙本句尾应有“焉”字。“焉”为语尾助词,意為“··的样子”。刘师培校读為“歙歙為”,误把下句“為”字连上读所致,其失校甚明。

《老子》的“聖人之在天下也,翕翕焉,為天下渾心”,其义為:聖人处在天下人之上,应敛聚自己的意欲,与天下人渾同其心。徐复观《中国人性论史》释义切的,他说:“歙歙(应读為‘翕翕’),正形容在治天下时,极力消去自己的意志,不使自己的意志伸长出来作主,有如纳入内。”《老子》在这里宣扬的正是“收欲”、“渾心”的无為思想。

THE END
点赞9 分享
评论 抢沙发

请登录后发表评论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