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50_02_校笺_01_校堪

此两句,帛书甲本作“□□□□有□,□□徒十有三”;帛书乙本作“生之□□□□,□之徒十又三”,“又”通“有”。今据王弼本、傅奕本校补得此两句。两句中“十”,敦煌己本皆通作“什”。其他诸本及《韩非子·解老》所引皆同此。

“生之徒”:“徒”,通“途”。王弼谓“取其生道”,即释“徒”为“道”。马叙伦云:“《说文》曰:‘徒,步行也。行人之步趋也。’金文、甲骨文行字多做分,或作,罗振玉曰:《说文》训宫中道,许谓‘从□,象宫垣道上之形,’不知□但象宫垣,而象道路者乃在□内之字,即行字。其说是也。是徒为步道。《说文》无塗、途二字,盖徒即塗、途本字也。《庄子·至乐篇》:‘食于道徒。’即道途也。此徒字盖如字读。”高亨云:“按:十有三之义,王说近之。马谓徒即古塗、途字,是也。七十六章曰:‘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徒字义与此同。”马、高说近是。《说文·辵部》“徒”作“()”,段玉裁注:“隶变作徒。”“徒”当为“涂(途)”之假借(上古二字皆为定纽鱼部)。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豫部》云:“徒,假借为涂。”“涂(途)”,即道路之义。而河上公释“徒”为“类”,成玄英等人从之。蒋锡昌训“徒”为“党”,引《孟子·滕文公下》“圣人之徒也”注文“党者犹云类也”,则亦释“徒”为“类”。此说虽亦通,但非《老子》本义,故不从。“生之徒”,犹言取生之道或取生之途径。

对于“十有三”的解释,约有以下几家:

(1)“四肢九竅为十三”说。《韩非子·解老》云:“人之身三百六十节,四肢九竅,其大具也。四肢与九竅十有三者,十有三者之动静尽属于生焉。属之谓徒也,故曰:‘生之徒也十有三者。’至其死也,十有三具者皆还而属之于死,死之徒亦有十三。故曰:‘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

THE END
点赞5 分享
评论 抢沙发

请登录后发表评论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