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节文字,帛书甲本作“道生之,畜之;長之,遂之;亭之,□之;□□,□□”,损掩“毒”和“養之,覆之”五字。《甲本释文》校注云:“‘亭之□之’,乙本作‘亭之毒之’,王弼、傅奕等同,河上本作‘成之孰之’。此处残划不似‘毒’或‘孰’字,故缺而未补。”帛书乙本作“道生之,畜□;□□,□之;亭之,毒之;養之,復□”,中间损掩“之長之遂”四字,末尾损掩一“之”字,“復”即“覆”之假借(上古二字皆为觉部)。两本互校,得出“覆”以上文字;文末损掩的“之”字,据通行本补。严遵本“畜”前有“德”字,“遂”作“育”,“亭”作“成”,“毒”作“熟”,谓“道生之,德畜之,長之,育之,成之,熟之,養之,覆之”。顾欢本、御注本、楼正本、成玄英本、李约本、杜光庭本、宋徽宗本、邵若愚本、司马光本、苏辙本、林希逸本、彭耜本、庆阳本、吴澄本、赵孟頫本、明太祖本、释德清本、危大有本“道”前有“故”字,“畜”前无“德”字,其他文字同严遵本。宋刊河上公本“道”前有“故”字,“畜”前有“德”字,“毒”作“孰”,其他文字同严遵本。敦煌唐写本P二六三九、 S三九二六《老子德经河上公章句》本、道藏河上公本、景龙本、景福本、遂州本“道”前有“故”字,其他文字同严遵本。楼古本、磻溪本“道”前有“故”字,“畜”前无“德”字,“毒”作“孰”,其他文字同严遵本。薛蕙本“道”前有“夫”字,“畜”前无“德”字,“毒”作“孰”,其他文字同严遵本。敦煌己本无“德畜之”一句,“毒”作“孰”,其他文句同严遵本。王弼本“道”前有“故”字,“畜”前有“德”字,“遂”作“育”,作“故道生之,德畜之,長之,育之,亭之,毒之,養之,覆之”。傅奕本“養”作“盖”,其他文字同王弼本。范应元本无“德”字,“畜”作“蓄”,“養”作“蓋”,其他文字同王弼本。焦竑本无“畜”前“德”字,其他文字同王弼本。
THE END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