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51_06_校笺_13_水海

水海按:《老子》故本当无“德”字,或有“德”字者,乃涉上文“德畜之”而致误。詹剑峰云:“道是德之体,德是道之用,作用附丽于本体,故德兼于道。用不离乎体,举道足以包德。所以,这里独举‘道’生萬物,畜萬物,增进萬物,抚育萬物,品其形,成其质,保护庇荫,不伤其体。”詹说有理,可参考。又,“長之遂之”为《老子》原文。《文子·道德篇》所引正与帛书本合。作“育”,与“遂”词异义同(《广雅·释言》:“遂,育也。”高明谓甲本“遂”为“育”之假,有误),不能唯韵是从,而否定“遂”字。《老子》是散文诗,而非律诗,可能后人为求谐韵,而改“遂”为“育”。不可以律诗苛求《老子》句句必韵也。许抗生、周生春、黎子耀即校为“長之遂之”。又,“亭之毒之”,《老子》古本如此。通行本一章王弼注即引经文作“亭之毒之”。傅奕本与帛书本正作“亭之毒之”。从音韵上来说,“毒”与“覆”谐韵(二字皆入觉部)。正如劳健说“‘亭’、‘毒’与‘成’、‘熟’声韵皆相近”,而后人以“成”、“熟”通假“亭”、“毒”也,并非是以“亭”、“毒”通假“成”、“熟”。陈鼓应、张舜徽、张松如即校为“亭之毒之”。古棣校《老子》,唯韵是从,然此“亭之毒之”,他却不从其韵;而无直接根据,便说“亭”、“毒”为假借字,不免给人以武断之嫌。又,“養之覆之”,河上公本、王弼本皆作此四字,与帛书本吻合,证明《老子》原本如此。若按蒋锡昌所说,当作“蓋之覆之”,则“蓋”、“覆”词异义同,这样就出现文义重复现象,这与《老子》哲理散文诗的简约旨远的风格不相符合。若按古棣所谓“下对上的供養叫做‘養’,而《老子》这里‘道’对物是上对下,而不能用‘養’”,那么孔丘就不应该说“唯小人与女人难養也”。又,这段文句中的“生”、“畜”、“長”、“遂”、“亭”、“毒”、“養”、“覆”,皆为使动用法,它们的意思分别为:使···生長,使···繁殖、蓄養,使···成長、发展,使·..·发育,使。定形(《仓颉篇》:“亭,定也。”王弼注、詹剑峰谓“亭谓品其形”),使···安质(《广雅·释诂》:“毒,安也。”王弼注、詹剑峰云“毒谓成其质”),使··调養,使···受到庇护(王弼解“覆”为“庇荫”)。这段文句中的“之”,当代词,皆指代“萬物”。

THE END
点赞9 分享
评论 抢沙发

请登录后发表评论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