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53_01_校笺_10_水海

水海按:古棣说非也。严遵《道德指归》之文,就是据所见《老子》本的原文所作的注解性文字,从中是可以窥见《老子》原文之貌的。从严遵注解性文字看来,严氏所见《老子》本文作“挈”而不作“介”,而且直引经文作“挈”;虽然严氏所解本的经文正文作“介”,那不过是“改作”而已,《甲本释文》校注和郑良树都已明辨之。既然严氏所据本作“挈”,“提聪挈明”又说得通,就不能轻易否定严引经文本的正确性,更不能以今人解说的“掌握知识,懂得道理”的不确切之文为由,去否定古人所见本的正确性。由严遵注所引经文来看,“摞”(挈)后有“然”字,则与帛书本异。按经文之义,有“然”字,则为多余,显然为衍文。“使我摞有知也”,读起来不是很上口吗?由此看来,《老子》原本作“摞”,后人把“摞”改为异体字“挈”(严遵前,可能是帛书乙本前一位传经者所改),但尚不失《老子》原貌;再后,因“介”与“摞”同音(陆德明谓“介”音“界”;“介”与“摞”同属见纽月部),传经者便音借为“介”(由西汉初乙本传抄者音假),并加“然”字(大约在东汉后期由伪托河上公者所改),从此《老子》原本之貌晦也。今帛书甲本出土,《老子》原本得以面世,幸甚矣。

又,顾本成玄英疏云:“‘使我’者,假设之辞也。”任继愈、陈鼓应、张松如即译“使”为“假使”,许抗生译为“若使”,义同。古棣训“使”为“夫”,甚谬也。王真云:“‘我’者,侯王也。”范应元云:“使我者,老子托言也。”吴澄云:“我者,泛言众人,非老子自谓。”从全文文义来看,“我”是第一人称用法,指有道的治者。

THE END
点赞13 分享
评论 抢沙发

请登录后发表评论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