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海按:大致说来,杨慎、俞樾认为应依《韩非子·解老》作“盗竽(yú)”,蒋锡昌、高亨、朱谦之皆从《解老》,这就是“盗竽”说;姚鼐、顾炎武、马叙伦、于省吾皆反对“盗竽”说,主张“盗夸”说。笔者认为,“夸”、“竽”通假(二字上古皆为鱼部)或“夸”(匏的省文)、“竽”为一物(陈奇猷解)之说比较合理。因帛书甲、乙本缺文,只得暂从《韩非子》,作“盗竽”。根据帛书本常用加不同偏旁的异体字、或省写字、或通假字的特色(如《老子》甲本《德篇》的“擒”、“愉”,即本于“翕”,加了不同偏旁;《老子》乙本《道篇》“將欲擒之”,其“擒”,也本于“翕”,而加了“扌”旁;实际上《老子》故本当作“翕”),帛书乙本那一坏字仅存“木”旁,有可能就是“梓”(桍)字或“桼”(李)字;准此,《老子》故本作“夸”是可能的;又据上古“夸”、“竽”属同部字(二字同入鱼部),可通用之情况,《老子》故本作“竽”也是可能的,至少韩非所见《老子》战国晚期传本作“盗竽”。又“盗”,《说文》謂“私利物也”。《左传·文公十八年》云:“窃贿为盗。”《穀梁传·定公八年》云:“非其所取而取之,謂之盜。”马叙伦考论“贪欲”为“盗”,与《左传》、《说文》等云“盗”之本义相谐。于省吾持论“誕”为“盗”,其说虽通,但非春秋晚期所用“盗”之时义也,亦未必合《老子》用“盗”字之义。从《老子》上下文义看,老子是指斥失道的统治头子巧取豪夺、聚敛财物“犹为盗之人”(吴澄语)。故笔者用《左传》、《穀梁传》、《说文》对“盗”的解说。“盗竽”,按《韩非子》所解,即“盗魁”,作名词用,俗谓“强盗头子”,《老子》意指无道的统治头子,即失道的人主之类。他如“盗誇(自大、炫耀、矜誇)”说【河上公注为“夸人”(自夸于人),唐玄宗训为“矜誇”】、“盗奢侈”说(奚侗持此说:“《说文》:‘夸,奢也;’《荀子·仲尼篇》:‘贵而不为夸;’杨注:‘夸,奢侈也。’盗窃人民财力以成其奢侈之行,故云‘盗夸’。”)等,皆不确矣。
THE END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