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海按:“善建者不拔”,按《韩非子》的解释,即能建立起取舍的准则,而不被外物(玩好之物)所诱惑的,就叫做不拔。韩非认为清静寡欲就能有取舍准则。魏源之说则本于韩非。古棣认为,《老子》这句话,是有所指的,它是针对春秋时期那些被玩好之物所引诱而同别的宗祖与封国进行斗争(争物、争地、争权),终被灭亡的宗族长或封国之主而发的。这是对韩非之说的新发挥。河上公认为善于以道立身者,就不可能被引拔而失身。这里强调的是修道建德的重要性。王安石和奚侗之说,基本上是对河上公之说的发挥。诸家之说,都有一定的道理。但《老子》这句话是说的通理,既包括自然物理现象,又包括社会、人事现象,不是单指某一方面。所以“善建者不拔(善于建树的不能被拔除)”可以说是一句能通用于社会人事等方面的格言警策。又:“拔”,有的注家解作“倾拔”(成玄英疏),有的注家解作“动摇”(任继愈译),有的注家解作“去”(楼宇烈注),有的注家解作“拔除”(陈鼓应、许抗生译)等。笔者认为,作“拔除”为确。“拔”为《老子》书所用秦方言。扬雄《方言》卷三云:“揠、擢、戎,拔也。自关而西或曰‘拔’,或曰‘擢’;自关而东江淮南楚之间或曰‘戎’;东齐海岱之间曰‘揠’。”钱绎《方言笺疏》云:“《说文》‘拔,擢也。’《庄子·骈拇篇》‘擢德塞性,以取名声;’司马彪注:‘擢,拔也。’《文选》潘岳《为贾谧作赠陆机诗》‘擢应嘉举,自国而迁’,李善注引《方言》‘擢,拔也。’又以兵克邑谓之拔矣。《战国策·秦策》云‘明日鼓之以拔宜阳’,《吕氏春秋·慎行篇》云‘围朱方拔之’是也。”《玉篇》云:“拔,蒲八切,擢也。”又云:“揠,乌拔切,《孟子》云:‘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揠,拔也。”由此可知,“拔”为秦地方言,与楚之“戎”、齐鲁之“揠”等同义,皆为拔除的意思。老子本为楚人,据《史记·老子列传》记载,老子曾西人关于秦地,居秦地而见关尹,被关尹邀请而作《上下篇》(即《道德经》);《庄子》书并记有老子隐于秦地,而终客死秦地,“秦佚吊之”,秦地老幼如丧考妣等事。无疑老子曾长期隐居秦地,他当然学会说秦地方言。《老子》书中出现某些秦方言,如“拔”、“私”、“寻”、“公”、“矜”、“逝”等,是可以理解的。
又,“善抱者不脱”:“抱”,前文已训为“捊”,其义为“引聚”;“脱”即脱失。全句义谓:善于聚合的是不会脱散的。据《韩非子》之义:善于结聚精神的人,是不会因为“可欲”而使精神散失的。这也有一定道理。但像“善建者不拔”一样,《老子》这句话也是通理,不是单指某一方面,只能以偏明全,而不能以偏概全。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