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海按:“於”字,《老子》故本当无。从古汉语语法方面来说,“修之身”,“之”字为结构助词,用在动宾之间,句子实为动宾短语,即“修身”(许抗生译帛书《老子》此句为“以道修身”,“以道”二字为妄增)。准此,帛书乙本无“於”字,并不误。若有“於”字,按语法律之,“於”为介词,“於身”为介宾结构,即“对於身”,那么“修之於身”,即为“对於身修···”语义亦通。但比较起来,“修身···”之语,言简意明,符合《老子》文词简约的风格。又,“乃”、“能”二字在特定的语言环境里才可通用(见王引之《经传释词》),但在本经文“其德乃真”中,“乃”不能训“能”,而训为“则”(参见《古书虚字集释》卷六),即今“就”也。从上下文义看,这两句是表示假设关系的复句,故“乃”必训“则”,马叙伦说非是。
又,古棣云:“‘德’,《说文》作‘悳’,并云:‘外得於人,内得於己;’贾谊《新书·道术》:‘施行得理谓之德;’《释名》:‘德,得也,得事宜也。’《老子》这里五个‘德’字虽然有特殊含义,但亦与上引训释不背:在老子这里是行事符合於道,故‘外得於人’,‘得事宜’;又是‘内得於己’,即有了与道相符合的品德。‘修之於身’,即以‘不拔’、‘不脱’——不为外物诱惑,亦即不与人争、柔弱、处下之道来治身,‘其德乃真’。‘真’乃纯真之真,《韩非子·解老》云‘真者,慎之固也。’其言即按照柔弱处下不争之道治身,其德就纯真。”此说大致不差。河上公注从养生入手解释此二句,可参考,其云:“修道於身,爱气养神,益寿延年,其德如是,乃为真人。”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