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54_音韵_07_水海

水海按:“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脱,子孫以祭祀不絶。”拔、脱、絶韵,按《诗经》时代二十九韵部,此三字皆隶属月部。江有诰把古韵分为二十一部,此三字则在祭部。“修之身,其德乃真;修之家,其德有余;修之鄉,其德乃長;修之邦,其德乃丰;修之天下,其德乃博。”身、真为韵,二字属真部。家、余为韵,二字入鱼部。鄉、長(林希逸谓“長,上音”,今音即zhǎng)为韵,二字属阳部。邦、丰为韵,二字皆入东部。又:邦,江有诰、顾炎武皆谓“博工反”,是也。上古邦为帮母东部,古音【peon】。《说文》云:“邦,國也。从邑、丰声。”据《六书故·工事》云:“邦,國也。别而言之,则城郭之内曰國,四境之内曰邦。”可知“邦”、“國”之义有区别。中國西周、春秋时代,非城市國家,对诸侯國的封地,并非限定在城郭之内,而是所封的以城郭为中心的四境之内。所以应当称为“邦”。《老子》此处当作“邦”而不作“國”甚明。《韩非子·解老》作“邦”,是保留了《老子》原本。傅奕本作“邦”,是存项羽妾墓出土本之旧。此皆可证帛书甲本作“邦”为《老子》原字。又:丰,帛书乙本原作“夆”,为“丰”的假借(二字皆在东部,属叠韵假借。《乙本释文》校注谓为“夆同丰”,则误)《乙本释文》即校作“丰”(非为“豐”的简化字)。“丰”,今音fēng,因上古无轻唇音,声母f【f】,要读为重唇音p【p‘】,西周、春秋时期,隶属滂纽【p‘】东部【on】,读音为【p*ǐwon】,其本义,《说文》谓“艸盛”,引申为“丰满”(毛传释《诗经·郑风·丰》“子之丰兮”之“丰”为“丰满”),《老子》此处即用引申义。邦、丰皆为东部,故二字押韵。又,《韩非子·解老》和严遵本、河上公本、王弼本、傅奕本皆作“豐”(景龙本俗作“豊”),而西周、春秋时,“豐”隶侵部,战国时才由侵部分化出冬部,“豐”才入冬部(见郭锡良《汉字古音手册》和唐作藩《上古音手册》)。按:《老子》成书于春秋晚期,若作“豐”,则为滂母侵部字。侵部的“豐”和东部的“邦”,在春秋时不能押韵,因为它们都属于阳声韵而不能旁转和通转。我认为《老子》原字作“丰”。下【xea】,鱼部;博【pǎk】,铎部。鱼部【a】和铎部【ak】,主要元音相同,可以对转,故鱼铎通韵,下、博押韵。“以身觀身,以家觀家,以鄉觀鄉,以邦觀邦,以天下觀天下。”家【ka】(江有诰谓“音姑”,当从之),鱼部;鄉【xǐan】,阳部。鱼部【a】和阳部【an】,主要元音相同,可以对转,故鱼阳通韵,家、鄉押韵。邦【peon】,东部;下【xea】,鱼部。东部【on】和阳部【an】,主要元音相近,韵尾相同,可以旁转;阳部【an】和鱼部【a】,主要元音相同,可以对转;故东鱼旁对转(on→an→a),东鱼合韵,邦、下押韵。又:东部【on】和阳部【an】,可以旁转,故东阳合韵,鄉、邦押韵。又:身、身韵,真部。家、家韵,鱼部。鄉、鄉韵,阳部。邦、邦韵,东部。下、下韵,鱼部。此皆为句中韵。“吾何以知其然兹?以此。”兹【tsǐe】,之部;此【tsǐe】,支部。上古楚音之支部字押韵(如《百里奚妻歌》、《楚辞》等)。

THE END
点赞13 分享
评论 抢沙发

请登录后发表评论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