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54_述评

这一章老子主要讲的是“以物观物”的直观(直觉)认识事物的方法。

“直观”,被老子称做“观”,指直接观察,即所谓“以物观物”者是也。老子认为,认识客观事物的方法,主要有三项:一曰直观,二曰“明”,三曰“玄览”。老子在本章谈认识过程,特别注重直观的方法。

在老子看来,要有效地认识事物,就必须首先“修身”,使直接观察认识事物的主体具有本明的智慧和虚静的心境,为直观式的认识事物创造巩固的根基。所以老子开头就指出按照“善建”、“善抱”的原则去“修身”、“修(治)国”等问题。

老子很强调“修身”,认为它是“治国”的根本。吕惠卿发挥老子之说云:“世之所谓修德者,或修之于家、国、天下,而不知其本身乃在吾身也。德之真者既修诸身,则推之而已。庄周以为‘道之真,以治身,其余绪以为国家,其土苴,以治天下’,其说出于此。”吕氏之说大致符合老旨。老子指出:“修之身,其德乃真;修之家,其德有余;修之乡,其德乃长;修之邦,其德乃丰;修之天下,其德乃博。”显然“修身”是“修德”的根本点和出发点,这就是所谓“修身”自省问题。这里,老子提出了“修身”、“修(齐)家”、“修(和)乡”、“修(治)邦”、“修(平)天下”的命题。按照老子所谈修德的层序,所谓“修(齐)家”、“修(和)乡”、“修(治)邦”、“修(平)天平”,而使“德”广大无量,那不过是修身自省后的自然之流泽,并不是主要的目的。这和儒家所讲修身的目的,全在于“治国平天下”,则是有所区别的。

老子指出:“以身观身,以家观家,以乡观乡,以邦观邦,以天下观天下。吾何以知天下之然兹?以此。”人们想要认识各种事物的本性,掌握各种事物的法则,必须先就各种事物进行直接观察。身有身的本性及其所以成的法则,故应以身观身;家有家的本性及其所以成的法则,故应以家观家;乡有乡的本性及其所以成的法则,故应以乡观乡;邦有邦的本性及其所以成的法则,故应以邦观邦;天下有天下的本性及其所以成的法则,故应以天下观天下。各以其自身而观之,则各得其本性矣。由此观之,老子的“直观”亦即“以物观物”的认识论,教导人们从实事出发,并不是从主观愿望出发。何况对事物作直接观察,不仅凭心之睿知,而且要经过耳目的作用。老子并没有忽视耳目的经验,也就是说没有否定感性认识。“吾何以知天下之然兹?以此。”似乎老子已经注意到了把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课题。

THE END
点赞10 分享
评论 抢沙发

请登录后发表评论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