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55_05_校笺_16_水海

水海按:范应元、易顺鼎等人之说是也。《老子》故本当作“朘怒”。河上公本作“峻”,其注云:“赤子未知男女之合會而阴作怒者,由精多之所致也;”其注出“作怒”二字。而成玄英疏云:“峻,小儿阴也,言赤子初生未解雌雄交合之道而阴恒怒作,乃精满室之至也;”此注亦出“怒作”二字。看来河上公和成玄英所见本皆作“怒”(“作”则为“怒”之借,上古“作”入铎部,“怒”入鱼部,鱼铎通韵,故二字可假)。“峻”以及“屡”皆当为“朘”的古异体字(《广韵·灰韵》:“朘,赤子阴也。峻,上同,见《老子》。屡,上同,出《声类》。”)。“朘”(或“峻”、“屡”)原是带有较大的区域性的方言字,春秋战国之际流行于今汉中、关中、川东、鄂西一带,后世这些地方尚流传其语(参见《新方言》)。洪亮吉考证说老子曾“西人关(桃林塞、函谷关或武关等某一关)中,终于关中。《水经注》云盩厔有其陵,世谓之老子陵。合以《庄子》‘老聃死,秦佚吊之’之文,是老聃死于秦地。”老子晚年隐居秦地是毫无疑问的。他在《道德经》中接收秦地流传的方言“朘”(或“厦”)字,是可以理解的。今陕西省西安市周至县老百姓,尚称男生殖器为“峻(chuí)子”,相传老子当年就是在此地的楼观台一带传述了《道德经》的,楼正本《道德经》也作“峻”(元人高翻在楼观台书写的《道德经》作“屡”),皆与《老子》故本合;这也说明“朘”或“峻”等,已是流传了两千多年的古代秦地土语。“朘”,通语上古为精纽微部【tsuei】,中古读作“子垂反”或“臧回切”(《广韵》),即今音zuī,而秦地方言读作chuí。至于作“全”者,是为“朘”(或“峻”)之假也。上古“全”入元部,“朘”或(“峻”)入文部,二部可旁转通假。又“牝牡”:“牝”(pìn),泛指雌性;“牡”,泛指雄性。这里指男、女。“會”,交會,媾合。“怒”,奋发,勃发,用如动词。由此句看,老子观察到幼儿的“朘怒”的生理现象,认为是“精之至也”,即元气充实而未损,含德体道的人即如幼儿,保持精元气。上引河上公和蒋锡昌注大致符合《老子》之旨。而王弼云:“作,长也,无物以损其身,故能全长也。”纯属望文生义,不足为训。

THE END
点赞10 分享
评论 抢沙发

请登录后发表评论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