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海按:当作“嗄”也。《广韵》“嗄”字引《老子》正作“終日號而不嗄”。许抗生、张松如、沙少海、张舜徽、陈鼓应、任继愈校为“嗄”,是。复旦大学哲学系《老子注释》小组、帛书《老子甲、乙本释文》的校注者、高明等校为“嚘”,则非也。“嗄”为本字,且为《老子》书所用楚方言。章炳麟《新方言》(四)云:“司马彪曰:‘楚人谓唬极无声曰嗄。’今通谓不能言者为‘嗄’,唬极无声亦曰‘嗄’,通借‘啞’字为之。‘啞’本训笑,《周易》言‘笑言啞啞’,然《史记·刺客列传》已云‘吞炭为啞’,其假借久矣。”(《章氏丛书》本)朱谦之亦云:“‘嗄’为本字。《庄子·庚桑楚篇》司马彪注:‘楚人谓唬极无声曰嗄;’老子楚人,用楚方言,用之秦晋则为‘嗌’,又为‘噎’。‘噎’有憂义。刘端临《经传小记》曰:‘噎,憂也。《诗经》:中心如噎,毛传曰:噎憂不能息也。噎憂双声字。《玉篇》引《诗经》:中心如噎,谓噎憂不能息也;增一谓字,最得毛氏之意。噎憂即欧嚘,气逆也。《说文》欧字注:憂也;《玉篇》嚘字注:《老子》曰終日號而不嚘。嚘,气逆也,亦作歎。《广韵》:欭憂叹也,歎气逆也;噎、噫、欧、憂,一声之转。’按端临所见,王念孙《方言疏证补》(高邮《王氏遗书》本第三册)引之,谓‘实贯通毛传、《方言》之旨’是也。今据以订正《老子》,知‘號而嘶不嗄’,‘嗄’是故书,其演变为‘嚘’,为‘歎’,因又转为‘噫’,为‘啞’,盖皆方言之变耳。···‘啞’为假借字,本字实为‘嗄’。嗄、啞同字,故河上、柰卷作‘啞’,然‘啞’为后起之字,欲复《老子》古本之真,则宜从(景龙)碑本作‘嗄’。作嚘、作歎、作噫、作啞,皆非也。”朱谦之之见极是。可知:“嗄”为《老子》其书原字,是为《老子》书用楚方言,秦晋间借用之,则为“嗌(ài,乌懈切)”,或为“噎(yē,乌结切)”,宋齐间借用之,则为“喑(yīn,於金切)”(宋人墨子曾云:“臣下重其爵位而不言,近臣则喑。”见《墨子·亲士》),后来“嗄”又流变为“嚘”、为“歎”,又变为“噫(ài,乌界切)”、为“啞(yǎ,乌下切)”。因方言音变、形变,而义不变,故有各家之异“嗄”说和各种版本此字之不同也。以明“嗄”之流变之踪,特作如下图示:
又,从音韵上来说,“固”、“怒”、“嗄”为韵,上古“固”、“嗄”入鱼部,“怒”入铎部,鱼铎通韵亦为《诗经》通例,故三字押韵。若作“嚘”,此字入幽部,不能谐韵也。
又,“和之至也”之“和”,即“中气以为和”之“和”;“和”即阴阳二气和合而统一的状态,亦可译为“和气”(参见成玄英疏)。这两句,比喻具有深厚修养的人,能返到婴儿般的纯真和合的境界。老子从赤子“冬日號而不嗄,和之至也”的生理现象悟出了保持和合纯真的最佳状态,即可长寿,以尽天年的道理。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