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55_07_校笺_08_水海

水海按:作“曰”是,作“日”误。《淮南子·道应训》、《文子·下德篇》引并作“曰”,与帛书本同。刘文典《三余杂记》卷一谓“‘曰’当为‘日’,形似而误。”但据河上注看来,非“形似而误”也。

又,高亨、张舜徽说不确。《老子》原本当作“知和曰常”。帛书乙本“常”前损掩三字,所以《老子》原文未必是“和曰常”三字。《荀子·天论篇》云:“万物各得其和以生,知和则得养生之常理矣。”由此句可知古人是把“知和”作为人生之“常理”而论的。《老子》由“冬日號而不嗄,和之至也”而概括的“知和曰常”,正和荀子说的是一个意思。总括上文谓“知和曰常”,又进而申述“知常曰明”,这是很自然的。又,车载云:“‘知和’与‘复命’,都在解说‘常’字,都指统一说。‘知和’似乎重在说明对立前的统一,从统一产生对立;‘复命’似乎重在说明对立后的统一,从对立‘复归于’统一。《老子》书谈到‘和’字,有三处应予重视,一为‘和其光’,一为‘冲以为和’,一为‘終日號而不嗄,和之至也’。它以‘和光’与‘冲’与‘婴儿’来说明‘和’,都是在谈统一,都是在谈‘混成’的状态。‘和光’就‘复归其明’说,当光射到了物件的时候,有射到的一面与射不到的另一面,‘和其光’是把两者统一起来,回复到‘明’的‘混成’的状态。‘冲’是万物的开端,万物含有负阴、抱阳的两方面,两者经常是统一的,表现出用之不盈无所不入的作用。婴儿是人的开端,少年、壮年、老年都以之为起点,但婴儿浑沌无知,与天地之和合而为一。‘和’所表示的统一,包含着对立在内,是有永恒性的,所以说‘知和曰常’。”从哲学的角度说,“和”指事物矛盾运动的统一性,“常”即指事物对立统一运动的常道(规律)。

THE END
点赞8 分享
评论 抢沙发

请登录后发表评论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