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55_述评

《老子》本章主要宣扬了真正的养生之道。可以说这一章是五十章的姊妹篇。

老子在五十章中就对那种违背生命规律而妄动、过甚追求生命的所谓“生生”的养生之道,给以断然否定,并提出了顺任自然、善于保存生命以尽天年的“执生”之道。这种“善执生”的养生之道成了老子人生观或生命观的核心内容。本章在“善执生”的养生观的基础上,又提出了保养精的养生理论。

老子认为,养生的重要环节在于保持精。他以赤子喻言:“(赤子)骨弱筋柔而握固,未知牝牡之会而朘怒,精之至也;冬日号而不嗄,和之至也。”握固、朘怒、精至、不嗄、和至等生理现象,都是幼儿精充实,和(即均衡的阴阳)淳厚,生命力旺盛的表现。由此可见,精有益于养生。老子从这一思想出发,告诫人们要像幼儿那样蓄养精,保持和,以达到长寿尽生境界。

老子主张守养生,其实质是聚养神;而他反对“养形”,即贪求纵欲,藉外物以增益形体生命。老、庄把“养形”称为“益生”。《庄子·德充符》谓“常因自然而不益生”,表达了庄周反对“养形”的态度。老子在本章则云:“益生曰祥,心使气曰强,物壮则老,谓之不道,不道蚤已。”“祥”即殚也,指妖邪之气。在老子看来,自我益生,不过是一种邪气歪道。因为求益其生过甚,就会像事物壮极即要衰老,从而过早灭亡一样,“益生”当然是违背真正的养生之道的。“物壮则老,谓之不道,不道蚤已”,这是从养生学的角度概括出来的窒息生命长存的法则。人类包括所有生物,都经历着一个由生到死的过程,按照老子的意思,可分为三个时期,即生命始发期、生命壮实期、生命衰亡期,这也是科学上所说的新陈代谢。而老子从这一生命过程中悟出了这样的道理:生命一到壮实成熟就会衰老以至死亡,这是不能抗拒的;但这也正是不注意修道养生的表现,不修真道,生命体自然很快由壮到老,老而到死;而生命体若能勤修真道,使生命始终保持其始发期的状态,像婴儿那样,有充沛的精气,气平和(阴阳二气均衡使然),心灵宁静,不为外物所动,从而使生命长存。守气养生的关键就在于保持精气,气平和,使生命长驻于始发期,“益生”则是百害于生命而无一利于养生的。这就是老子在养生学上的伟大发现。

老子的关于保持精气的养生思想,对我国古代气功养生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管子·内业》说:“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吕氏春秋·先己》云:“精气日新,邪气尽去,及其天年,比之谓真人。”《黄帝内经·上古天真论》云:“呼吸精气,独立守神,肌肉若一,故能寿蔽天地。”《老子》为中国古代的气功养生学开了理论先河。后来发展起来的内丹理论,实质上同《老子》的养气论有着渊源关系。

THE END
点赞10 分享
评论 抢沙发

请登录后发表评论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