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56_04_校笺_15_水海

水海按:马叙伦校“銼”为“剉”,非是。“剉”则为“挫”之假借,但非《老子》故字,《老子》故字当作“銼”(cuò),意为消磨、折去、挫折。《篇海类编·珍宝类·金部》:“銼,折也,摧也。”《史记·楚世家》云:“亡地汉中,兵銼兰田。”“銼”即为挫折之谊。“锐”(ruì),《说文》云“芒也”,引申为锋芒之意。不同于方言意义的“鋭”(yuè)字。

又,“紛”为《老子》本字,《文子·下德篇》引四章文句,此句即作“解其紛”。《文子》为先秦故籍(1973年河北定县汉墓出土了《文子》残简,与今本文字相同者,大致有六章,大多学者断定为先秦古籍),至少《文子》的作者见到《老子》原字在先秦作“紛”。《淮南子·道应训》引亦作“紛”,与帛书甲本合,说明《老子》故书流传到汉初仍作“紛”,保持着原貌。如王安石、马叙伦、蒋锡昌、张舜徽、古棣等学者所说此章“銼其说···”等文句,虽重出但不为衍文;那么前后文句当应一律,此章作“解其紛”明矣。冯达甫以为王弼注“除争原”即是:“消除分裂,是释纠紛于未然,就是除争原,乃与下文‘不可得而亲疏利害’联贯;若训为纠纷,是争端已启而后解之,就不是除争原了。”不能仅以后人注文作为根据判断经文肯定作“分”,王注是一家之见,何况他的解释未必完全符合《老》旨;而王注本在此作“分”,在四章则作“紛”,训释其句为“紛解而不劳”,这“紛”按王弼之义即纠紛、争端。同一句,王注前后不一,以如此之歧训或矛盾思维作为判定是非的根据,岂能不谬?又,“分争”或“分裂”说违背《老》旨。句中的“其”是指主体自己,不管是训为“有道之士”,或是“民”、“人君”等,都没有双方的含义。而“分争”、“分裂”以及“纠纷”等,都指的是双方,故不合《老》旨。古棣谓“应作‘忿’”,但《老子》原字确实是作“紛”,汉初之前几种古本即如此,岂能从后人改为“忿”?

现在归纳起来,古今学者对“紛”的校释或解释约有六家之见:(1)作“分”,解为“分争”或“分裂”,王弼、冯达甫等,见上。(2)训“纷”为“纠纷”、“紛扰”、“纷结”、“纠结”。吴澄注云:“‘紛’,纠结也。解纠结者以觽。”又云:“此处世应物也:先自纯其鋭以不鋭,解人之紛结;··”高亨云:“此论圣人临民之术。···解其紛者,解民之纠纷,使之无争无乱也。”陈鼓应《老子注译及评介》注译“挫其鋭,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谓:“不露锋芒,消解紛扰,含敛光耀,混同塵世。”(3)训“紛”为“丝之形”。王安石注云:“鋭者,火之形;紛者,丝之形。挫其鋭,圆成也;解其紛,静一也。”王安石的“丝之形”,其比喻义含有“紛乱、杂多”之义,林希逸则释为“紊乱”,吕惠卿则释为“繁乱”。训“紛”为形容词性,不同于“纠纷”、“纷扰”等动名化词。王夫之谓“纷如乱丝”,与王安石解义同。(4)训“紛”为“弢”。马叙伦云:“‘紛’字是。《说文》:‘紛,马尾弢也。’《庄子·知北游》曰:‘解其天弢;’即此文义。且‘弢’与‘鋭’义类。”(5)训“紛”为“棼”。见前引朱谦之校注文。(6)校释“紛”为“忿”,训为“忿恨”、“结恨”。成玄英疏云:“释‘恚怒’也。”又云:“忿,嗔怒也。”节解云:“‘解其紛’,无恚怒也。”俞樾云:“按:《释文》河上公注本,‘紛’作‘芬’;然‘芬’字无义。此句亦见五十六章。河上公于此(指第四章)注云:‘紛,结恨也;’···于彼(指第五十六章)注云:‘紛,结恨不休;’注文大略相同。则河上本‘芬’字当读为‘忿’,若以本字读之,则注中结恨之义不可解。·..·王弼本五十六章作‘解其分’,注云:‘除争原也;’则亦读为忿矣。顾欢本正作‘忿’,乃其本字,‘芬’、‘紛’并假字耳。”武内义雄《老子原始》云:“‘解其紛’,河上作‘芬’。按‘芬’当作‘忿’,此句在第四章,又见于第五十六章,旧钞河上本,彼章(指第五十六章)作‘忿’,此章(指第四章)作‘紛’。王本于彼章作‘分’,据其注,则‘分’者‘忿’之讹。此章与旧钞河上本同此,王、河两本字亦同。至景龙碑及敦煌本此章之‘紛’,皆改为‘忿’,此以假借字,而还为正字者也。”

THE END
点赞8 分享
评论 抢沙发

请登录后发表评论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