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57_04_校笺_07_水海

水海按:当有发语词“夫”,以承上问,并提示下语,表示议论开始。无“夫”字者,盖因上衍“以此”这样的回答提示语,则去之也。“镾”,则为“彌(今简为弥)”之异体(《说文·長部》:“镾,久長也。从長,爾声。”段玉裁注:“镾,今作彌,盖用《弓部》之‘彌’代‘镾’而又省‘王’也。‘彌’行而‘镾’废矣。”《集韵·支韵》:“镾,《说文》:‘久长也。’通作‘彌’。”),《老子》本字当作“彌”。“天下多忌諱”:“天下”,谓人主等统治者;“忌諱”,或谓“防禁”(河上公语),或谓“畏隐”(王弼注“所畏为忌,所隐为諱”),或谓“禁令”(陈景元注),或谓“畏避”(吴澄注),或谓“教诫”(高亨注“忌借为誋,《说文》‘誋,诫也,諱,誋也’,是誋諱犹言教诫耳”),等等,皆不失为一家之言。笔者认为,《老子》“忌諱”,意指多种禁忌諱诫因素:其一是家国忌諱,如“名諱”,《左传·桓公六年》记载:“周人以諱事神,名终将諱之,故以國则废名,以官则废职。”这指的是名分的禁制。其二是阴阳忌諱,如“择日”,某日不宜动土,某日不宜出行,某日不准婚、丧、嫁、娶。这种忌諱,包括所有宗教迷信的禁忌。其三是政令忌諱,例如:一國的自然资源,像山、林、泽、薮、鱼、盐之利,尽为封建主所垄断,号为禁区,人民不得侵犯。史载周厉王“专利”用暴力禁止反对意见(《国语·周语上》)。齐国则“山林之木,衡鹿守之;泽之萑蒲,舟鲛守之;薮之薪蒸,虞侯守之;海之盐蜃,祈望守之”。这些自然资源,人民靠以谋生,封建主占为己有,设立政令,视为禁区,犯禁者有罪,人民生活来源告绝,焉得不贫困呢?其四是有为之治的教诫,节解就说“忌諱”,“谓有为也”。这多种因素,才合老子“多忌諱”的宏旨大义。

又,河上公注云:“‘天下’,谓人主也。‘忌諱’者,防禁也。令烦则奸生,禁多则下诈,相殆故貧。”

THE END
点赞12 分享
评论 抢沙发

请登录后发表评论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