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两句,帛书甲本前句作“民多利器”,“民”则为“人”字之误,后句同此,唯“昏”作“昬”;乙本前句同甲本,后句损掩“而國家兹”四字。严遵本、河上公本、王弼本、王羲之本、顾欢本、道藏傅奕本、李约本、易玄本、司马光本、苏辙本、吴澄本、赵孟頫本、明太祖本、焦竑本、释德清本、张之象本“人”作“民”,皆无“而”字,“邦”作“國”,“兹”作“滋”,谓“民多利器,國家滋昏”。景龙本、遂州本、楼正本、唐玄宗注本、强思齐本、杜光庭本、宋徽宗本、陈象古本、吕惠卿本、邵若愚本、林希逸本、董思靖本、陈景元本、彭耜本、李霖本、白玉蟾本、吕知常本、寇才质本、金时雍本、无名氏本、邓锜本、楼古本、磻溪本、王纯甫本、危大有本、薛蕙本、清世祖本首句第一字作“人”,皆无“而”字,“邦”作“國”,“兹”作“滋”,谓“人多利器,國家滋昏”。经训堂刊傅奕本无“人”字,“邦”作“國”,“兹”作“滋”,谓“多利器,國家滋昏”。范应元本作“民多利器,而國家滋昏”,同帛书乙本释文本。潘静观本作“朝多利器,國家滋昏”。唐玄宗《御制道德真经疏》谓“民多利器,此释上以奇用兵也。利器者,权谋也。夫权道在乎适时,不得已而方用,人君若多用权谋,不能反实,下必应之以谲诈,故云滋益昏乱也。”唐玄宗疏本也当作“民多利器,國家滋昏”,而蒋锡昌谓唐玄宗疏本“‘民”作‘人’”,则误校明矣。
THE END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