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57_05_校笺_10_水海

水海按:此处“民”字当作“人”。因“利器”是《老子》所用固定术语,三十六章即谓“邦之利器”,其义皆指象征“神器”或國家权力之类的重器(河上公注为“权”或“权道”,是也;王弼注为“利己之器”,吴澄注为“利便于民之器,如网罟、耒耜、杵臼、舟车之属”,皆不确也),“民”是不可能有这样的重器的。帛书本作“民”,当是抄误。古棣以“新工具”训“利器”,违背《老子》此一术语的固定含义(古棣在三十六章也训“利器”为“國家机器”的象征),其说“民众的新工具多了,國家就要滋长昏乱了”,亦为悖于老旨之释,当然作“人”为避諱说亦不得成立。又:“兹”,《甲、乙本释文》本、复旦本、张松如、许抗生、陈鼓应、张舜徽、任继愈、高明、沙少海、古棣等皆校为“滋”,失之也。马叙伦《老子覈定文》校为“兹”,帛书本出土,证明马说实为明见。“兹”(或写作“兹”)虽通“滋”,但《老子》本字不作“滋”。《墨子·尚同上》云:“其人兹众,其所谓义者亦兹众。”苏注云:“‘兹’、‘滋’古通用。是书皆作‘兹’。”孙诒让云:“《说文·艸部》云:‘兹,草木多益;’《水部》云:‘滋也。’古正作‘兹’,今相承作‘滋’。”(《墨子閒诂》)由此亦可旁证《老子》古本作“兹”;后他本皆作“滋”者,则改《老子》原字也。又:“兹”,副词,益,更加。

THE END
点赞7 分享
评论 抢沙发

请登录后发表评论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