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海按:蒋锡昌、朱谦之之说是。《韩非子·解老》所引经文处文字是:“而福本于有禍,故曰:‘禍兮福之所倚。’以成其功也。”津田凤卿云:“此五字注误混正文。”陶鸿庆云:“‘以成其功也’非《道德经》文。”陈奇猷云:“‘以成其功也’,此句乃注混入正文,‘以’字上又脱‘可’字。谓自禍而生福,可以成其全寿富贵之功也。《老子》:‘禍兮福之所倚;’河上公注云:‘夫禍因福而生,人遭禍而能悔过责己,修善行道,则禍去而福来。’盖注者本此旨而注曰‘可以成其功也’。”又,帛书本两句中皆无两“兮”字,而《韩非子·解老》和《文子·微明篇》引经文皆有两“兮”字,这说明《老子》原本在先秦时代还有“兮”字。帛书本无二“兮”字,河上公本前句无“兮”字,这说明汉初之后,《老子》原本之“兮”已开始被人删去。按:《老子》原本应有两处的“兮”字。这里,“兮”不是感叹语气词,而是一个表示提顿的语气词,相当于“者”,《吕氏春秋·制乐篇》就径直作“者”。“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这是两个判断句,直译为:灾禍是幸福依靠它而转化的因素,幸福是灾禍潜伏并转化的原因。在这里老子阐明了事物正反两方面相互依靠而转化的道理,指出坏事有时可以变为好事,好事有时也可以变为坏事,并深刻体察到禍、福相为倚伏的因果关系。这就是老子揭示的“禍福转而相生”定理。对这一定理,钱钟书颇有阐发,他说:“‘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按《淮南子·人间训》论‘禍福之转而相生’,举塞翁得马失马为例,而班固《幽通赋》云:‘北叟颇识其倚伏;’‘北叟’者,塞翁,‘倚伏’本《老子》,正以《淮南子》喻《老子》也。《文子·符言篇》:‘惟圣人知病之为利,利之为病;’又《微明篇》:‘禍与福同231德篇校笺译评门,利与害同邻,是非至精,莫之能分。···利与害同门,禍与福同邻,非神圣莫之能分;’曰‘同门’、‘同邻’,犹‘倚’、‘伏’耳。‘禍兮福倚’即西语所谓‘化装之赐福’(blessings in disguise),自慰亦以慰人之常谈;‘福兮禍伏’则不特可自惕惕人,更足以快厌妬羡者幸灾乐禍之心。阅世观化,每同此感,初不必读《老子》、《文子》而后恍然。如《战国策·楚策四》或谓楚王曰:‘禍与福相贯,生与亡为邻;’《燕策一》齐王‘按戈而却曰:一何庆吊相随之速也!’《韩策三》或谓韩公仲曰:‘夫孪子之相似者,唯其母知之而已;利害之相似者,唯智者知之而已;’十七世纪法国政治家(Richelieu)常语人:‘时事转换反复,似得却失,似失却得’(Il y a si grandes revolutions dans les choses et dans les temps, que ce qui paraft gagne est perdu et ce qui semble perdu est gagné)。‘孪子’之喻视‘同门’、‘同邻’更新切。《大般涅盘经·圣行品》第七之二:如有女人入于他舍,是女端正,颜貌瑰丽。···主人见已,即便问言:‘汝字何等?系属于谁?’女人答言:‘我身即是功德大天。···我所至处,能与种种金、银、琉璃、颇梨、真珠。···’主人闻已,···即便烧香散花,供养礼拜。复于门外,更见一女,其形丑陋,衣裳弊坏,··女人答言:‘我字黑暗。···我所行处,能令其家所有财宝一切衰耗。’主人闻已,即持利刀,作如是言:‘汝若不去,当断汝命!’女人答言:‘汝甚愚痴!··汝家中者,即是我姊。我常与姊,进止共俱;汝若驱我,亦当驱彼。’主人还入,问功德大天。···言:‘实是我妹;我与此妹,行住共俱,未曾相离。’‘行住不离’与‘倚伏’,‘姊妹’与‘孪子’,命意一揆,而美丑显殊则不如‘伏’与‘相似’之造微矣。古希腊诗人亦叹:‘上天锡(赐)世人一喜,必媵以二忧’(The immortals apportion to man two sorrows for every boon they grant)。前论第二章引王安石《字说》解《老子》‘美斯为恶’,以羊肥则‘有死之道’为例,足相发明。《晋书》卷七五《王湛等传·论》:‘亦犹大彘腴肥,不知禍之将及;’···美俗谚有云:‘猪肥即其厄运’(Fattenin’ hogs ain’t in luck);口腹小故,不妨继安石为解《老子》也。”
在“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两句中,“兮”是一种有特殊语法功用的词。国内外学者,如闻一多、郭沫若等,都指出了“兮”的特殊用法,认为“兮”在楚语中除用作感叹语气词之外,还可以用作介词、连词、副词等,这些特殊用法在《九歌》中被普遍使用(参见闻一多《怎样读》和郭沫若《屈原研究》)。从语法功能上来说,特殊用法的“兮”,不是始于屈原的《九歌》,而是始于老子的《道德经》。此两句中的“兮”是其两例,像下文“渊兮似万物之宗”、“我独泊兮未兆”、“(我)憃憃兮俗人昭昭”、“中有象兮”等句中的“兮”,都是特殊用法。遗憾的是帛书本的抄写者,都把这里的“兮”,作为感叹语气词而通译成了“呵”(战国之前著作如《左传》、《国语》、《论语》、《孙子兵法》等,未见用“呵”的),后人不察不校,拙文则繁言于此。不过考虑到帛书本的特色,本校订本在“禍”、“福”后尚不敢径直加“兮”字,仅把“兮”字用方括号【】标出。在后面凡是帛书本把“兮”通译成“呵”的,则用标出。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