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58_08_校笺_16_水海

水海按:高明说是,当依帛书乙本无“聖人”二字。“方”,即《墨子·天志篇》“中吾矩者谓之方”之“方”,指矩形的直角。“割”,《尔雅·释言》云“裂也”,邢昺疏:“割,谓以刀裂之也。”《玉篇·刀部》云:“割,柯曷切,截也。”《广韵·曷部》云:“割,剥也,害也,断也,截也。”即用刀截断,或用刀截割裂开。河上公注为“割截”是也。吴澄云:“方,如物之方,四隅有稜,其稜皆如刀刃,能伤害人,故曰‘割’。”又:“廉”,《仪礼·乡饮酒礼》“设席于堂廉东上”,郑玄注:“侧边曰廉。”即侧边。《广雅·释言》“廉,稜也。”《荀子·不苟篇》杨倞注“廉而不劌”云:“廉,棱也。”“廉”即侧边有棱角之义。又,“劌”、“害”、“刺”,三字义通。《说文·刀部》云:“劌,利伤也。”段玉裁注:“利伤者,以芒刃伤物。”《说文》又云:“刺,直伤也。”又云:“害,伤也。”《方言》卷三云:“凡草木刺人,自关而东或谓之‘劌’(郭璞注:‘劌者,伤割人。’),自关而西谓之‘刺’。”可知三字字异而义通,但“刺”是通语,也是“关西”秦语。老子“入关”,要到关西去,为关尹著书,原用“刺”;而后,东方传本则改为“劌”,《荀子》和《韩非子》都用“劌”了。而作“穢”者,乃为后人假“穢”为“劌”所致(二字皆属月部),但此非《老子》原字。此两句言:方正(有规矩)而不割截(他人),廉稜(有棱角)而不刺伤(他人)。这是《老子》根据禍福倚伏,正善奇妖之类对立统一而又互相转化的社会现实情况,所总结体验出的一种人生感悟。

THE END
点赞14 分享
评论 抢沙发

请登录后发表评论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