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58_音韵_06_古棣

古棣云:“帛书乙本作‘兼而不刺’,‘兼’字显然是‘廉’字之误,‘刺’字乃以义误改。许抗生从帛书乙本作‘刺’,非。‘劌’入月部,与上句及下二句押韵,作‘刺’则失韵。”又云:“传世诸本作‘直而不肆’,帛书乙本作‘直而不紲’,帛书整理小组注释说:‘紲、肆音近通假。’河上公注:‘肆,申也。聖人虽直,曲己从人,不自申之也。’王弼注:‘以直导物··所谓大直若屈也。’近人多从河上公注、王弼注,于义大体可通,但不贴切。而且作‘肆’于韵不谐。‘肆’入脂部,‘割’、‘劌’、‘耀’入月部,两者不能押韵。‘方而不割,廉而不劌’,皆以物喻,以固体物有角有棱但不刺伤人为喻;其下句‘光而不耀’,也是以物为喻;夹在当中的一句,也应是以物为喻,作‘直而不自申’或‘大直若屈’云云则不伦不类。帛书的‘紲’字提供了探索的线索。愚以为‘紲’为‘泄’字之误,此句当作‘直而不泄’,以水为喻。‘泄’同洩,泻,水往下直注曰‘泻’,如‘一泻千里’,古代瀑布曰‘泄’,亦水往下直注之意。曲水流缓,直水流急。老子以水为喻,聖人处事如直水之直,但不泄,不像瀑布之类那样往下直注。以俗语‘心直口快’比之,‘直而不泄’就是‘心直而不口快’。‘直而不泄’比喻人的行为亦有心直而口不快之意。如此,方与前两句和后一句相类,意义相应,句法一律。‘泄’入月部,亦与‘割’、‘劌’、‘耀’押韵。”水海按:古棣批驳世本多从河上公注、王弼注作“肆”与其他三句以物为喻不类,甚是有力,但谓帛书乙本“紲”为“泄”之误,则非是。其实《老子》作“紲”是运用的楚方言,其义是“连绵不断”,“直而不紲”言:正直而不连续伸张触犯他人(详见前文)。这样不仅于义通畅,而于韵亦相谐(详见下文)。

THE END
点赞12 分享
评论 抢沙发

请登录后发表评论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