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59_01_校笺_16_水海

水海按:《韩非子·解老》等谓“治人事天”皆就人一身而言,以适动静、省思虑为“治人”,不极聪明,不尽智识为“事天”;高诱等人把治身养生释为“事天”,把治国治民解为“治人”;河上公、成玄英等人以顺循天道训为“事天”,把“治理人民”训为“治人”。笔者从高诱等人说。至于“嗇”,或谓“嗇”为“爱嗇”(韩非等人),为“俭嗇”(唐玄宗等),为“农夫”(王弼等),为“收藏”(吕惠卿等),笔者不敢尽从。“嗇”实为《老子》书所用楚方言。扬雄《方言》云:“嗇,贪也。荆汝江湘之郊凡贪而不施谓之‘亄’或谓之‘嗇’。”《左传·襄公二十六年》谓:“小人之性嗇于祸”,杜预注云:“嗇,贪也。”《广雅·释诂》云:“亄、嗇,贪也。”《玉篇》云:“嗇,使力切,贪也。”显而易见,楚人用“嗇”,其义为“贪而不施”,与“爱濇”即“爱而不用”的常语之义的“嗇”,义虽通,但也略有区别。其区别就在于“贪”的含义上。“贪”其原义,《说文》解为“欲物”。《诗经·大雅·桑柔》云:“民之贪乱,宁为荼毒。”《笺》注云:“贪,犹欲也。”《玉篇》云:“贪,欲也。”可见,“贪”的本义,则为“欲物”或“欲”,并无后来的“求得无厌”之义。“贪而不施”之义,即“悋而不施”之义,即今言精神上有一定欲望而不滥以表现出来,就是说要爱惜精神欲望。《老子》的“莫若嗇”,其言:没有什么比爱惜精神欲望更重要的。显然,老子在这里提出了一个重要的“治人事天”原则,就是要养护身心,培蓄精神欲望,悋惜自己的精力。据《老子》说,这是“深根固柢,长生久视之道”。前面已经说过《老子》不反对“有欲望”,而反对“甚爱”、“多藏”、“可(多)欲”、“不知足”等侈欲,实质上,老子提出的“治人事天莫若嗇”是“深根固柢,长生久视之道”的命题,和“知足”、“知止”是“可以长久”的意思,用心一也。

THE END
点赞10 分享
评论 抢沙发

请登录后发表评论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