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59_述评

老子在这一章节提出了“治人”、“事天”应该施用“啬”这一方法策略,就是说治国养生,要重视爱惜精神欲望。朱熹就指出:老子之学,谦冲、俭啬、全不肯役精神。魏源则指出:“老子之书,上之可以明道,中之可以治身,推之可以治人,其言常通于是三者。此章首以‘治人事天莫若啬’为主,下文即承‘啬’而反复引申之。自‘早服重积德’,至‘莫知其极’,皆发明‘啬’义,兼治人事天而言也。随举有国,以明治人之用,并及深根固柢,以言事天之要。盖道之啬,而至于早服无间;德之积,而至于莫知其极,则敛舒咸宜,体用兼妙。以之有国,则可以长久;以之固己,则可以长生(长久生存)。惟其治人事天,无所不可,故曰莫如啬也。”

老子认为,只要能够做到爱护精神欲望,就是得“道”有“德”。这样,自然就无往而不胜,力量无穷尽,治理住国家。保护身心、尽其天年、能有其国、安定社稷的根本之道,离不开“啬”这条原则,要从“啬”这条原则做起。用“啬”的方法治身,因精神不亏,和日至,而重积德,所以能保身终天年;用“啬”的策略治国,则不劳民,“民生莫不受其泽”也,所以能有其国、安其邦。总之,用“啬”的方法或策略治身或治国,个人身心、国家社稷,都是能充满生命力的。所以,老子称“啬”为“深根、固柢、长生、久视之道”。

在当时,老子、孔丘都有一套修身治国之道。孔子的儒家讲修身治国之道,要从“克己复礼”着手。老子讲修身治国之道,从何着手呢?据《庄子》说:“道之真以治身,其绪余以为国家,其土苴以治天下。”(《让王》)看来,老庄的道家修身是从“道德”开始的。老子不是说过“修之身,其德乃真;····修之邦,其德乃丰;修之天下,其德乃博”的话吗?为什么修身治国要从“道德”开始呢?据《韩非子》对“修之身··”一段的解释为:“身以积精为德,家以资财为德,乡、国、天下皆以民为德。今治身而外物不能乱其精神,故曰:‘修之身,其德乃真。’治家者无用之物不能动其计,则资有余,故曰:‘修之家,其德乃余。’··治邦者行此节,则乡之有德者益众,故曰:‘修之邦,其德乃丰。’莅天下者行此节,则民之生莫不受其泽,故曰:‘修之天下,其德乃普。’”这就是说,道德修养是要从节俭开始的,治身能节俭“积精”,“外物不能乱其精神”,常葆其自然的真诚;治国莅天下者能推行节俭,万民之生莫不受其德泽矣。这是符合老子的“少私寡欲”、“我无事而民自富”之旨的。本章节又提出“啬”的原则方法,这与前章节所说的修身治邦莅天下要节俭的精神实质是一致的。

老子讲修养,先从修身讲起,而最后目的则在于治国莅天下。老子把修身的道德关系和治国的政治关系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来谈,归结出了这两种关系的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啬”的原则。这种原则的推行,能使个人和国家充满活力,其积极意义是应当借鉴的。说它是一种“消极、退守的政治倾向”(任继愈语),恐怕是一种误解吧!

THE END
点赞5 分享
评论 抢沙发

请登录后发表评论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