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61_述评

《老子》这一章节的中心意思,是宣扬“大者宜为下”的思想。

班固评先秦道家时说:“(道家)合于尧之克攘(让),易之嗛赚,一谦而四益。”(《汉书·艺文志》)老子见于大道“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居”,所以他主张谦下。“大者宜为下”,就是“谦下”的一个方面。

“大者宜为下”,所以老子认为在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时,大国应当谦下。老子连用了几个比喻,来说明大国谦下的重要。他指出,大国居于“下流”,就能像百川归附江海那样;大国若能像雌性那样,就能处于畜养人的根本地位;“牝恒以静胜牡,为其静也,故宜为下也”。可见,“为下”是制胜法宝,能使天下归心。苏辙发微云:“天下之归大国,犹众水之趋下流也;众动之赴静,犹众高之赴下也。大国能下,则小国附之;小国能下,则大国纳之。大国下以取人,小国下而取于人。”可知,《老子》所说的大国能下“则取小国”,小国能下“则取于大国”的话,其旨义在于说明能否“谦下”,是关系到国家存亡的重要问题。“或下以取,或下而取”,这就是实行“谦下”的重要社会效用。有的论者,不大注意《老子》这里所说的“取”、“取于”和“兼畜”、“入事”这几个字眼,就误解说《老子》这样主张“大国”、“小国”互相“谦下”,是“反对统一”、“对抗变革”(任继愈语)。其实,老子也是希望“大国”能够用“取”、“兼畜”的积极行动来“立天下”即统一天下的。注解家们或训释“取”为“取得”、“会聚”,或训释“兼畜”为“兼并畜养”、“收并”、“收抚”,总含有“统一起来”的意思。不能否认老子提出的“取小邦”、“兼畜人”的主张含有统一天下的思想因素。问题是通过什么方式“取小邦”、“兼畜人”。老子提出的方式就是“下小邦”、“下以取”,用“谦下”使“天下归之”(王弼注语)。在当时,各诸侯国进行着激烈的兼并战争,干戈四起,人民涂炭。小生产者的思想代表老子,希望平静,反对动乱,幻想大国居下谦柔,就能赢得小国的信服,使社会秩序稳定安静。虽然说老子的这种“谦下”主张行不通,但他并没有以此反对天下统一。

王安石云:“以小事大者人之易,以大事小者人之难。唯其人之所难,故老子以‘大者宜为下’。”社会能否安定,人们能否和处,主要因素不在小国能否谦下入事大国,而在于大国本身的态度如何。一般说来,大国容易恃强凌弱,不容易做到谦下包容。所以老子“恐其不能下”(吴澄注),有感而发:大者宜为下。这对那些妄动刀兵、欺弱凌小的大国,无疑也是一种警告。

THE END
点赞12 分享
评论 抢沙发

请登录后发表评论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