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海按:《老子》原本当作“成”。《吕览》亦有“九成之台”之说。“九成”,即极高之义,后即成為一个固定词语。汉马融《长笛赋》云:“托九成之孤岑兮,临萬仞之石磎。”谢朓《观朝雨》云:“既酒百常观,复集九成台。”“成”,上古禅纽耕部;“重”,定纽东部;“層”,从纽蒸部。耕部和东部、蒸部主要元音相近,韵尾相同,可以旁转,耕东、耕蒸皆合韵;故后人由“成”转音通假为“重”(如严遵本等本)、“層”(如傅奕本等本)。又:“成”,其义与“重”、“層”同,《尔雅·释丘》云:“成为敦丘,再成為陶丘。”郭璞注:“成,犹重也。”《广雅·释诂四》云:“成,重也。”《周礼·秋官·司仪》云:“将合诸侯,则令為坛三成。”郑玄注引郑司农云:“三成,三重也。”“作”,各本作“起”。“作”、“起”义同。《说文》《说文》云:“作,起也。”《易经·乾卦》云:“云从龙,风从虎,聖人作而萬物睹。”陆德明《释文》云:“郑云:作,起。”又,乙本作“纂”是。“纂”,异体字为“籞”,即土笼、土筐。《改併四声篇海·竹部》引《玉篇》云:“籞,盛土笼也。”《篇海类编·花木类·竹部》:“籞,盛土笼。”又,“纂”,同“慕(虆)”(《汉语大字典·竹部》)。《集韵·戈韵》云:“虆,盛土笼,或作‘蔂’。”《正字通·艸部》云:“蔂,同虆,俗省。”《老子》原本作“纂”,后人因“纂”与“累”(古字为“絫”)、“壘”同音(上古三字皆為来纽微部),故假借之。《荀子·劝学篇》“累土而不辍,丘山崇成”,即本于“九成之台,作於纂土”。
THE END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