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海按:《老子》原本当无“歸”字。《韩非子》有“歸”字,应为衍文。“復”,為返还之义,《说文》云:“復,往来也,从彳,夏声。”“復”的古字当为“夏”(见马叙伦说),《说文》云:“夏,行故道也。”《玉篇》云:“夏,扶菊切,行故道也,今作‘復’。”可知“復”有往返或往还之义。歸,《玉篇》云:“还也。”《广韵》亦云“还也”。《诗经·小雅·出车》云:“執讯获醜,薄言还歸。”可知“歸”亦为返还之义。“復”、“歸”义同,《老子》此处不当有“歸”。若有“歸”,义重复也。我疑心:古《老子》作“復”,注者则注为“歸”,后转写者羼“歸”于经文“復”下,到韩非之时,“歸”已衍,故韩非以误本為原本矣。又,“以”、“而”古通,然《老子》原本当作“而”。
又,蒋锡昌云:“普通人君之所欲者,為‘五色’,為‘五音’,為‘五味’,為‘金玉满堂’,為‘富貴而骄’,為‘驰骋畋猎’;其所不欲者,為‘虚其心’,為‘弱其志’,為‘无知无欲’;而聖人則欲人之所不欲,不貴金玉等難得之貨。故曰:‘欲不欲,不貴難得之貨。’普通人君之所學者,為政教礼乐等有為之學;其所不學者,為无為之學。為有為之學,以致天下难治者,此多数人君之過也。圣人學人之所不學,则自多数人君之所過,返至道矣。故曰:‘學不學,復衆人之所過。’”水海按:蒋则释“復”为“返”,释“復衆人之所過”,為“自多数人君之所過,返至道矣”。朱谦之云:“復也者犹復补也。《庄子·德充符篇》:‘夫无趾兀者也,犹务學以復补前行之恶;’此復之本义。”朱氏释“復”為“復补”。许抗生注释為:“此句(指‘復衆人之所過’)意谓‘復补衆人之所過’。”似亦通。笔者从蒋锡昌说。
又,河上公注云:“聖人學人所不能學。人學智诈。聖人學自然;人學治世,聖人學治身,守道真也。衆人學问皆反,過本為末,過实為华。復之者,使反本实也。”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