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65_08_校笺_07_水海

水海按:当作“乃至大顺”。“乃”,承上文言,相当於今语“於是”(见裴学海《古书虚字集释》),故“乃”前不当有“然後”。又,“至”前不当有“復”。此句是承上文续言。上文已有“反”字,即“復返”之义,续言有“復”则為赘语矣。我疑心:“復”為衍文。至於“至”字,乃本句的主要成分,当谓语用,不当无。马说为非。又:“大順”,对“順”主要有三种解释:其一谓“順”為“順循”、“順乎”、“顺应”,與“反”义则反。河上公注云:“玄德之人,與万物反异,故能至大順,順天理也。”顾本成疏云:“有順两种:一順於理,二順於俗。順理则契於妙本,順俗则同尘降迹。问曰:前言反物,后言順俗,则前反後順文其类乎?答曰:前言反者,此言明不反;而反後言順者,亦不順而順。不順而順,順不乖反;不反而反,反不乖順,亦何所嫌也?”宋徽宗注云:“顺者天之理,乃至大順者,去智與故,循天之理而已。”王夫之注云:“順之则與天下相生,反之则與吾相守。生者,生智,生不智;生福,生祸;生德,生賊;莫必其生,而順亦不长也。”其二谓“順”為“自然”,為“道”。唐玄宗疏云:“玄德之君,无為而化,不测其量,深矣,所被无外,遠也;故能與万物反归妙本,然後乃至大顺于自然真性尔。”林希逸云:“大順,即太初自然之理。”陈柱云:“不雕不琢,还其自然,故為大順。”蒋锡昌云:“大順者,大順自然,即指道而言,此言玄德深遠,人主與万物皆返於真,然後同至於道也。”许抗生云:“順,指順应自然之道。”其三谓“順”为“治”。奚侗云:“顺,理也;理,治也。治國者與物同归於‘朴’,则天下大治。”张舜徽云:“此言人君以愚自处,與众相反,而适所以成其无為之治。《说文》:‘顺,理也。’‘理,治也。’為人君者至於不以智治國,而卒乃至大治也。”按:三说皆通,但笔者有别解:“顺”,实為《老子》书所用楚方言。扬雄《方言》卷二云:“、滕,双也。南楚江淮之间曰‘’,或曰‘滕’,好目谓之‘顺’。”钱绎《方言笺疏》云:《广韵》:“滕,美目貌。”···“順”,犹“滕”也。《说文》:“,送也;吕不韦曰:‘有侁氏以伊尹俗女;’古文以為‘训’字。”今《吕氏春秋·本味篇》作“媵”。“媵”與“俗”同训,与“順”古同声通用。··训“好”亦训“順”也。是知“順”乃為楚语,义為“好(目)”,或者“好”。老子為楚人,当用楚语“順”。《老子》说:“玄德深矣、遠矣,與物反矣;乃至大順”,其义為:“玄德”又深又遠,它與万物一起同返於“道”;於是就达到了大好(玄妙)的境界。显然老子在这里是深赞“玄德”这种极好的治國返樸之法则的。

THE END
点赞11 分享
评论 抢沙发

请登录后发表评论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