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65_述评

本章节的主旨是宣传淳朴无为即“以不知知邦”的思想。

本章《老子》提出“愚之(民)”的主张。对于这一主张,古来有三种看法。一种认为老子主张愚民政策,是要使老百姓愚昧无知,便于统治;这是一种“愚弄人民”的反动统治术。又一种认为老子没有说过“愚民”的话,“将以愚之”是“将以娱之”,“娱”者,“悦乐”也;而“愚之”乃干世主者所妄改,此本“娱之”,“自有义理,将来君子,勿妄移改也”(无名氏次解注)。另一种认为老子的“愚民”之“愚”,其义是“使朴质不诈伪也”,“愚民”在于强调为政的真朴。我们认为,前两种说法是对老子“愚之(民)”意思的误解。其实老子所说的“愚”,乃是憨厚真朴的意思。《说文》谓“愚”的本义是“憨”,即今语憨厚的意思。《老子》这里就是用的“愚”的本义,并不是指我们现在所说的愚蠢、愚昧的意思。老子不仅期望民人憨厚淳朴,而且他更要求统治者以真朴自砺。他不是说过“我愚人之心也”的话吗?这是说明“愚”(憨厚、真朴)是一种理想的品格修养境界。所以,我们不能一见到“愚之(民)”,就说这表现的是“反动愚民思想”。当然历史上有不少统治者,曾经利用《老子》的“非以明民也,将以愚之也”的话,大搞“愚民”统治而愚弄人民,残害百姓;但这不能算成老子本人的“罪过”,也不能说这是老子“愚之(民)”主张的“流弊”(吴澄注)。至于将《老子》的“愚之”改为“娱之”,也不是实事求是的做法,同样是违悖《老子》原旨的。

老子从“为政在于真朴”的主导思想出发,提出了“以知知邦,邦之贼也;以不知知邦,邦之德也”的两条治国律令。“老子认为政治的好坏,常系于统治者的处心和做法。统治者若是真诚朴质,才能导出良好的政风,有良好的政风,社会才能趋于安宁;如果统治者机巧黠滑,就会产生败坏的政风。政风败坏,人民就互相伪诈,彼此贼害,而社会将无宁日了。”所以《老子》的“以不知知邦”,其反对奸诈黠猾的倾向性,是非常明确的。实际上,老子所说的“知(zhì)”,其义相当于“鬼计”,是奸巧诈伪的代名词。在老子这里,他是因为主张“真朴”(即“愚”),而宣传“以不知知邦”,因为反对“巧诈”(即“明”),而斥责“以知知邦”。不能不顾老子的良苦用心,就笼统地说老子反对“以智慧治国”,那可是真的应了老子所说的“知我者希”的话了。老子生活的当时,各诸侯国统治者,确实曾用“仁、义、礼、智、圣”等思想政治教条欺骗过人民,所以老子才针对时弊,大声疾呼:“以知知邦,邦之贼也。”《庄子·肤箧篇》曾经予以发挥,说:“上诚好知(zhì)而无道,则天下大乱矣!何以知其然耶?夫弓弩毕弋机变之知多,则鸟乱于上矣;钩铒、网罟、罾笱之知多,则鱼乱于水矣;削格、罗落置罘之知多,则兽乱于泽矣。”可见,统治者的“仁、义、礼、智”等,实同于弋者、渔者、猎者之弓、弩、钩、铒、网、罗。显见,这样的“智慧”,不是人们用以认识和探索真理的智慧。应当指出:与老子同时的孔子,曾经提出“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这才是一种真正狡猾、阴毒的统治阶级的“愚民术”呢!

THE END
点赞15 分享
评论 抢沙发

请登录后发表评论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