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66_06_校笺_09_水海

水海按:《老子》本字当作“猒”。“猒”(yàn)與“厭”為古今字。《说文》谓“猒(猒)”“从甘、从肽”。段玉裁《说文注》:“‘厭’专行而‘猒’废矣··‘猒’、‘厭’古今字。”其本义為饱足(《说文》),引申义為憎恶,嫌弃(徐灏谓“引申為猒足、猒恶之义”)。今帛书《老子》用古字“猒”,当从。“无(不)争”后省一“乎”字,马叙伦说是。帛书《老子》出土,“无争”后有一“與(歟)”字(疑问语词),证明傅奕本“争”后确是省一“乎”(疑问语词)或“與”字。高明云:“审校经义,前文云:‘是以聖人之欲上民,必以其言下之;其欲先民也,必以其身後之’,此乃说明聖人非无争,而是谦虚自下,让先自退,如云欲上而言下,欲先而身後。则同《道经》第七章‘是以聖人退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不以其无私與?故能成其私’,同一种语义和句型结构,从而足以证帛书甲、乙本确保存了《老子》古义,今本凡作‘不以其争’或‘以其不争’者,皆由後人所改,旧注皆不可信。”此说备参。

THE END
点赞12 分享
评论 抢沙发

请登录后发表评论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