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这一章不是旨在讲所谓“统治术”(即古人所说的“君人南面之术”),而斯旨在讲“善下”、“不争”,能够给人民带来好处,这样人民就不会反抗统治者,当然社会就趋向安定的局面。
老子用“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也”,作为喻证,说明“善下”的结果。据此,他指出,“圣人”要想统治人民,就得用言辞对人民表示谦下;要想领导人民,就得把自身放在人民的后边。能够最后做到“居上而民弗重也,居前而民弗害也”。作为统治者,权势在握,很容易肆意妄为,造成人民负累不堪。事实也正是这样。当时,各诸侯国那些站在上位的治政者,威势凌人,肆意鱼肉人民,严重地危害了人民的生命安全。老子深感于此,告诫统治者“退下”、“不争”,勿要给人民带来负担和危害,这样人民也就不会“与之争”而反抗统治者。“欲上”必“言下”,“欲先”必“身后”,以“善下”而王,以“无为”而为,以“不争”而争,这是符合辩证逻辑的。要使统治者“居上而民弗重也,居前而民弗害也”,这正是当时处于水深火热之中的广大农业小生产者的迫切愿望。老子作为隐居民间的农业小生产者的思想代表,他提出这种良好的为政方法,并指出其社会效果,希望他所理想的“圣人”能够这样做,这并不是对人民的“利用”和欺骗,而恰恰是反映了广大农业小生产者的阶级利益和阶级愿望。因此,决不能把老子的这种“欲上”必“言下”、“欲先”必“身后”和“居上民弗重”、“居前民弗害”的主张说成是欺诈的“统治术”。
“惟下乃大,老氏宗旨也。天下归往之谓王,百川归汇之谓海。人知王之至尊,而不知所以尊者,由其至大;所以能成其大者,由其能下而无不容也。汝惟不矜,天下莫与汝争能;汝惟不伐,天下莫与汝争功。使天下忘其上且先,而争乐推之使上,推之使先。斯道也可谓大矣。·····《金人铭》云:‘君子知天下之不可上也,故下之;知众人之不可先也,故后之。’扬雄所谓‘自下者人高之,自后者人先之’。董思靖所谓‘德下之则位上矣,德后之则身先矣’。苏子由所谓‘有道者未尝欲上人先人也,但既下之后之,则其道不得不上且先耳’。皆得老氏之意矣。”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