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80_01_校笺_14_水海

水海按:《老子》原本当作“使有十百人之器而毋用”,诸河上公本皆作“什伯人之器”,与帛书甲本吻合。《文子·符言篇》引作“而勿用”,与帛书乙本相合。该句中“使”,为连词,可译为“即使”等,而非为其本义“使令”(动词)。又因此句紧承“小邦寡民”(“小”、“寡”皆为使动用法,义各为“使……小”,“使……寡”)而言,“使”后当无“民”字或“人”字。又,因原作“百人”(《说文》:“佰,相什佰也。”意即:以百人为单位,相互担保。《字汇》:“佰,百人为佰。”古代军法:以百人为佰。),后人则改为“佰”。此改为“佰”,其前之“十”,亦遂改为“什”,以求一律。“什佰”又改为“什伯(bǎi)”(“伯”与“佰”皆铎部,可通假),更误为“阡陌”。又:“毋用”,同“勿用”,作“不”者,因“不”与“毋”、“勿”义同,而致改也。

又,关于“十百人之器”的解释,古今主要有五说:

其一为“兵器说”。徐锴《说文系传》于《人部》“佰”下云:“《老子》曰:‘有什佰之器’,每什伯共用器,谓兵革之属。”俞樾云:“按:‘什伯之器’,乃兵器也。《后汉书·宣秉传》注曰:‘军法:五人为伍,二伍为什,则共其器物。故通谓生生之具为什物。’然则‘什伯之器’,犹言什物矣。其兼言‘伯’者,古军法以百人为‘伯’。《周书·武顺篇》:‘五五二十五曰元卒,四卒成卫曰伯;’是其证也。什伯皆士卒部曲之名。《礼记·祭义篇》曰:‘军旅什伍;’彼言‘什伍’,此言‘什伯’,所称有大小,而无异义。徐锴《说文系传》,···得其解矣。‘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遠徙’,两句一律。下文云:‘雖有舟轝,无所乘之;雖有甲兵,无所陳之。’‘舟轝’句,蒙‘重死不遠徙’而言,‘甲兵’句,蒙‘什伯之器不用’而言,文义甚明。”蒋锡昌云:“俞谓‘什伯之器’乃兵器,其说是也。《文子·符言篇》:‘天下雖大,好用兵者亡;国家雖安,好战者危。故小國寡民,雖有什伯之器而勿用。’是《文子》明以‘什伯之器’为兵器,可为证也。《汉书·循吏传》:‘又奏省乐府黄门倡优诸戏,及宫馆兵弩什器’,什器与兵弩连言,足证即为兵器。《史记·五帝本纪》:‘作什器于寿丘’,疑此什器亦即兵器。什器,盖与什伯之器谊同。此言小國寡民,使民有兵器而不用也。”

其二为“众多器物说”。范应元云:“‘什伯之器’,《音辩》云:‘按西汉诏天下吏舍,无得置什器储偫,颜师古注云:五人为伍,十人为什,则共器物。故通谓之什伍之具为什器,犹今之从军及作役者十人为火,共畜调度也。’”奚侗云:“《史记·五帝本纪》:‘作什器于寿丘’,索隐曰:‘什器,什,数也。盖人家常用之器非一,故以十为数,犹今言什物也。’此云什伯,絫言之耳。國小民寡,生事简约,故雖有什伯之器,亦无所用之也。”此释“什伯之器”,即指众多民用之器。张松如云:“此句如谓雖有兵器而不用,则下文复云:‘雖有甲兵,无所陳之’,岂不重复累赘?凡此皆求之过深,失之甚,失之凿。···《一切经音义》:‘什,众也,杂也,会数之名也,资生之物谓之什物。’···若此,‘什佰’即‘十百’,即众多,亦即各式各样云云。使民有什伯之器而不用者,恰合‘民多利器,國家滋昏’。”

其三为“特异之材说”,即“材堪什夫伯夫之长者”说。唐玄宗疏云:“‘寡’,少也。‘什’,伍也。‘伯’,长也。‘器’,材器也。此论淳古之世也,言國小者,明不求大。言人少者,明不求多。不求大,则心无贪竞。不求多,则事必简易。简易之道立,则淳朴之风著。适使有出人之材器,堪为什伍伯长,以统于人者,亦无所用之矣。”苏辙云:“老子生于衰周,文胜俗弊,将以无为救之,故于其书之终言其所志,愿得小國寡民以试焉,而不可得耳。民各安其分,则小有材者,不求用于世。‘什伯之器’,则材堪什夫伯夫之长者也。事少民朴,雖結繩足矣。内足而外无所慕,故以其所有为美,以其所处为乐,而不复求也。民物繁伙而不相求,则彼此皆足故也。”大田晴轩谓:“《列子·说符篇》:百乐称九方皐曰:‘是乃所以千万臣而无数者也;’《吕氏春秋·至忠篇》:‘子培贤者也,又为王百倍之臣;’《孟子》:‘或相倍蓰,或相什伯,或相千万;’以物言也。‘或相倍蓰而无筭者’,以人言也。然则什伯千万,亦皆可以人言也。‘器’,利器,器长之器,什伯之器,为特异之材明矣。”

其四为“六根十恶”说或“五脏说”。成玄英疏注云:“‘国’,域也。谓域心住空,故言。‘小國’,即小乘寡欲之人,亦是谦小寡欲之行。‘器’,即六根十恶之兵器也。根虽有六,用乃无穷。言‘什伯’者,举其大数;‘而不用’者,言静息诸根,不染尘境也。”节解云:“‘小国’谓形中;‘什伯’谓五藏(脏)。心与肾为什,肝与肺为伯。闭口行,则什伯盛而无不用。”

其五为“十倍百倍于人之器”说或“新式工具”说。胡适云:“‘什’是十倍,‘百’是百倍。文明进步,用机械之力代人工,一车可载千斤,一船可装几千人,这多是‘什伯人之器’。下文所说‘雖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陳之’,正释这一句。”古棣云:“‘十百’与‘什伯’通用(古人说倍数多用‘什伯’)··‘什伯人之器’乃指生产工具。春秋后期,生产进步,工具改进,铁器相当广泛地用于耕作,逐步代替了石器、木器、蚌器,老子夸张言之,说这些新式工具之利,十倍、百倍于使用旧工具。……古文中表示倍数,常常不用倍字,而直接用基数来表示。如《孙子·谋攻篇》:‘故用兵之法,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分之,少则能逃之,不若则能避之。’‘十则围之’,即十倍于敌人的兵力则包围之;‘五则攻之’,即五倍于敌人的兵力则攻之。又如《商君书·更法篇》:‘利不百,不变法;功不十,不易器。’‘利不百’即利不到百倍;‘功不十’即功效不到十倍。准此解说‘十百人之器’为:十倍、百倍于人之器,即用上新式工具,一人可抵十人、百人之功。这是有语法根据的···《战国策·燕策》:‘诎指而事之,北面而受之,则百己者至,先趋而后息,先问而后嘿,则什己者至,人趋己趋,则若己者至;’《鹖冠子·博选篇》:‘权人有五至,一曰伯己(陈注:百于己者),二曰甚己,三曰若己。’‘什己’、‘伯己’就是十倍于己、百倍于己。‘什伯人之器’句法与之相同。准此,没有疑问,当解作十倍、百倍于人之器,即使用新式工具,其效率较之与使用石器、木器、蚌器,一人可顶十人、百人。”

按:“兵器说”(即“军械说”)乃据今存本中经文作“什伯之器”者所释,而据帛书甲、乙本校勘,“什伯”之下实有“人”字,当作“十百人之器”,其中包含有“兵器”之意,但谓专指兵器,当欠全面。又,释“什伯”为“兵器”,则此句句义即为“有兵器而不用”,与下文“有甲兵无所陳之”的句子意思完全重叠。故“兵器说”不足取。“特异之材说”是迂曲之见,不合老旨。《老子》在此说了并列的三事:谓“使有十百人之器而毋用……”,这一件事是就生产劳动而言之;下谓“有甲兵无所陳之”,这一件事是就交通活动而言之;再下谓“有甲兵无所陳之”,这一件事则是就战争活动而言之。这三件事,大体上能概括当时的主要社会活动,行文内容从逻辑思维上讲,也比较一律。若释为“材堪什夫伯夫之长者”(或“堪为什伍伯长者”)及“特异之材”而无所用,与下言交通、言战争之事就不一致了,造成内容上的逻辑混乱。“六根十恶”说或“五脏说”,用小乘佛家言等为据来解说《老子》之言,近于杜撰。“众多器物说”,也不大切合《老子》之旨。在最纯朴的古代社会中,民人不可能连最原始最简单的器物,如有关生活之用的陶器之类,有关生产工具耒耜之属,或所谓“人家常用之器”一类等,都“不用”,那么,哪里还有社会生活?民人哪里还能进行最简单的社会实践活动?所以,笔者认为“十倍、百倍于人之器”的“新式工具”说才切合老子之旨。由于邦小、人少,劳动力不很多,尽管有十倍百倍于人的器械工具也不使用。就那么多劳动力,也不必要使用这些效率高的机械工具。这是老子为控制科技的应用所设想的一种社会机制。

THE END
点赞10 分享
评论 抢沙发

请登录后发表评论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