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80_述评

这一段著名的文字,就是老子的理想国,即古人所谓“言其所志”(苏辙)也。

就这段文字来说,老子的政治理想,其内容有五点:一、国家是富裕的。这样的国家,人民有车舆、舟船,有十百人之器,且鸡犬之声相闻。可知老子理想中的国家有比较先进的交通工具和有较高工艺技巧的其他器械,并且鸡犬成群,蓄养业较为发达。二、国家没有剥削,没有压迫,人民吃得饱,穿得暖,过着比较好的生活。可知老子理想的国家,那里没有赋税徭役,当然也没有剥削、压迫。三、这样的国家,社会安定,人民和平相处。在那里,虽有甲兵,无所陈之,可知国家没有战争,人民各不相挠。四、国家没有仁义礼智那套封建道德,人们安其业,乐其俗,道德风尚淳朴。五、理想的国家,辖区小人口少,政治自治,经济自给自足。这五点,就是老子理想国的重要思想特色。

王雱云:“国小民寡,则人敦厚;国大民众,则利害相摩,巧伪日生。观都邑与聚落之民,质诈殊俗,则其验也。无道之世,末胜本衰,利欲在乎厚生,而贪求生于外慕,于是车辙足迹交乎四方矣。考《论语》、《孟子》之终篇,皆称尧舜禹汤圣人之事,盖以举其书而加之政亦若是也。老子抱太上之德以处末世,故其志亦如此耳。”吕惠卿云:“庄周称至德之世而历数之曰:‘昔者容成氏、大庭氏、祝融氏、伏牺氏、神农氏,当是时也,民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乐其俗,安其居,邻国相望,鸡狗之音相闻,民至老死而不相往来。’则若此者,非特老子之言也,古固有是道也。然《诗经》、《尚书》之所言,则止于尧舜三代,而老子欲反太古之治何哉?曰:夫道与世之交相丧久矣,非大道不足使人反性命之情。言道而不及其世,不足以知大道之已试。此其所以必反太古之治也。……礼至于兼三王,乐至于备六代,其文极矣。然而礼不以玄水大羹而措之醴酒和羹之下,乐不以嘒管清声加之朱弦疏越之上者,使人知礼乐之意所不得已者如彼,而所欲反本复始如此也。……故闻古之治虽有什伯之器而不用,有舟舆而不乘,有甲兵而不陈,则举大事用大众,非得已也。闻其民结绳而用之,邻国相望,鸡犬相闻,至老死不相往来,则烦文倦令……非得已也。……其肯烦事为以深治人之过乎?然则欲天下不安平泰,不可得也。即殁而不言,犹屏玄水,彻疏越,其孰知礼之能俭,而乐之节乐,为反本复始之意乎?夫圣人之言岂小补哉!”蒋锡昌云:“本章乃老子自言其理想国之治绩也。盖老子治国,以‘无为’为唯一之政策,以人人能‘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为最后之目的,其目的则积极。无论古今,无论东西,凡属贤明之君主,有名之政治家,其日夜所劳心焦思而欲求之者,孰不为此四者乎?……文内‘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用之……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等语,实当时经济上或老子哲学上背景之描写或说明也。盖古者地面辽阔,人口稀少;土质肥沃,物产丰富。所有人民,以农业为主,农者以家为单位。每家农人,处在此种天然富原之中,只要一家之人共同勤苦生殖,便可自给自足,无庸政治上之助力也。十七章:‘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五十七章:‘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凡老子所谓‘自然’、‘自化’、‘自正’、‘自富’、‘自朴’,皆即经济上自足自给之义,可为证也。《庄子·让王篇》:‘舜以天下让善卷,善卷曰:余立于宇宙之中,冬日衣皮毛,夏日衣葛;春耕种,形足以劳动;秋收敛,身足以休食;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逍遥于天地之间,而心意自得;吾何以天下为哉?’善卷之言,正乃中国一般农民生活之写照。自‘足以劳动’,而至‘足以休食’;自‘足以休食’,而至‘心意自得`;人生之意义尽矣,复何求焉。各家之农民,既在经济上可以自足自给,故与他人自无往来之必要。因人群往来,皆起于经济上之需要互助,或合作。由此可知老子所谓‘老死不相往来’之情境,并非彼个人虚空之理想,实为古时社会上真确之事实,而此事实乃中国一种天然之经济组织有以迫成之也。”这几家的分析,大致都切合《老子》“理想国”的特色。

有人说,老子的理想国,不过是对原始社会的复归而已,其实质是妄图把历史拉向后退。其实不然。古代氏族社会对外有贸易关系,婚姻也须在氏族之间进行。这里描述的氏族之间“至老死不相往来”,贸易与婚姻关系无法进行。老子行文曰“小国”,曰“邻国”,可见这样的社会有“国家”组织。如此,就不能说这是原始社会的翻版。何况原始社会生产力低下,人们生活不大有保障。可是老子的理想国有车舟、有甲兵,有十百人之器、有桑麻之用以美其服,有田畴之利以甘其食,人人能安居乐业。总之,不能说老子的理想国是原始公社的复归。既然如此,说老子理想国的实质是把历史拉向后退,就失掉了根据。童书业说:“(小国寡民)这实际上是一种理想化的小农经济。有人说:老子企图恢复到原始社会,这种说法并不妥。因为老子还主张有‘国’,有统治,这种社会里还有‘甲兵’,而且能够‘甘其食,美其服’,这些都不像是原始社会的现象。老子只是企图稳定小农经济,要统治者不干扰人民,让小农经济自由发展,这就达到了他的目的。”

有人说老子的理想国是脱离现实的空想。我看这也不尽然。在老子生活的当时,封建领主经济正在转变或已经转变为封建地主经济,社会上出现了自耕农这一阶层。老子看到了当时的中国,地面辽阔,人口稀少,土地肥沃,物产丰富,人民大都从事农业。广大的自耕农,耕而食,织而衣,只要没有封建主、生意人、高利贷者的榨取与剥削,就可以自给自足,安居乐业。老子基于这种农村经济生活的图景,就构想出了他的理想国。可见老子的理想国是以当时的农村生活为基础而构想的一种社会理想。当然,也不能说,老子的理想国就没有一点儿原始公社的影子。比如老子说“使民复结绳而用之”,这就是原始公社时代“结绳记事”史实在老子头脑中的反映。但不能因此就断言老子的理想国是脱离现实的幻想。胡寄窗指出:“我们研究老子的小国寡民思想,要分析产生这种理想的阶级根源、时代因素以及其所企图要解决的问题。所谓小国寡民是针对当时的广土众民政策而发的。他认为广土众民政策是一切祸患的根源。做到小国寡民便可以消弭兼并战争,做到‘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便可以避免因获取物质资料而酿成社会纷扰的工艺技巧,‘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便可以取消使民难治的智慧,而用结绳以记事的方法来代替;便可以使人安于俭朴生活,不为奢泰的嗜欲所诱惑;便可以使人民重死而不远徙,以至老死不相往来,连舟车等交通工具都可一并废除。”这种分析是中肯的、正确的。

有人说老子的这种“小邦寡民”的思想是反动的。我并不以为然。一种政治思想是否反动,主要有两点来决定,一是看它代表什么样的阶级说话;二是看它有无进步的因素,即推动历史前进的作用。老子的“小邦寡民”的政治理想,菲薄时弊,反对统治阶级的剥削与压迫,主张自耕农这一阶层有“自治”、“自富”的权利,希望广大小生产者都能过上“甘其食,美其服”的好生活,这怎么能说它是反动的呢?

THE END
点赞6 分享
评论 抢沙发

请登录后发表评论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