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67_01_校笺_11_水海

水海按:训“肖”为“象(像)似”、“类似”则当。“肖”,乃为《老子》书所用楚方言。扬雄《方言》卷七云:“肖,类法也。齐曰‘类’,西楚、梁、益之间曰‘肖’。··西南梁益之间,凡言相类者,亦谓之‘肖’。”郭璞注云:“肖者,似也。”《广雅》云:“肖,法也。”“法”即类法、类似。钱绎《方言笺疏》云:“‘肖’,通作‘宵’、‘俏’。《汉书·刑法志》:‘夫人宵天地之;’应劭注:‘宵,类也。’《列子·力命篇》云:‘佹佹成者,俏成也,初非成也;佹佹败者,俏败也,初非败也。’张湛注:‘俏,音肖,云似也。’‘宵’、‘俏’并与‘肖’同。···《广雅》又云:‘肖,类象也。’《说文》云:‘肖,骨肉相似也。’”又,《小尔雅·广训》云:“不肖,不似也。”《玉篇》云:“肖,先醮切,似也。”《广韵》云:“肖,似也,法也,像也。”可知,“肖”为楚语,义为“像似”、“类似”、“类法”等。《老子》的“不肖”,即“不似”、“不类”等。老子在这一文段中,谈的是“道”,王弼本就作“天下皆謂我道大,似不肖”。帛书本作“天下皆胃(謂)我大,大而不宵(肖)”,其中之“我”,乃“道”自謂,这是把“道”拟人化了(参看张松如说解)。苏辙注谓“夫‘道’旷然无形,颓然无名,充遍万物,而与物无一相似,此其所以为大也。若似于物,则亦一物耳,而何足大哉?”“道”之为物,“无状之状,无物之象”,不能相类他物而形状之,故謂“大而不肖”;只因它不可得一物而相类形状之,此其所以为“大”也。作为世界本原或宇宙本体,“道”只是由思维形式所表述的一种东西,并不直接适用于对待客观现实的事物和现象,所以,它同任何物“不相类”、“不相似”(即“不肖”)。在这一点上,它不同于中国古代的“五行说”和古希腊的“元素说”,而是比“五行说”和“元素说”更概括更深刻。所以把“肖”训为楚语,其义则为“类似”、“像似”,“不肖”则为“无所像似”或“无所类似”,切合《老子》本义。又,作“似不肖”,“似”与“不肖”义重累,可知“似”为衍文明矣。

THE END
点赞11 分享
评论 抢沙发

请登录后发表评论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