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海按:“舍”(shě),后来写作“捨”,是“捨”的古字。《广韵·马韵》谓:“舍”,同“捨”。《易经·贲》云:“舍车而徒。”《经典释文》谓:“舍,音捨。”《尚书·汤誓》云:“舍我穑事,而割正夏。”《经典释文》谓:“舍,音捨,废也。”《荀子·劝学篇》云:“锲而不舍,金石可镂。”杨惊注:“舍,与捨同。”“舍”、“捨”为古今字明矣。其义为舍弃、放弃、废弃。高明谓“舍”为“捨”的借字,则大误。帛书《老子》甲、乙本皆作“舍”,则用“捨”的古字、本字,范应元谓用“舍”(上声)为“古本”是矣。又,作“釋”者,因“舍”通“釋”。《说文通训定声·豫部》云:“舍,假借为釋。”但《老子》本字当作“舍”而非“釋”。又,作“赦”者,亦因“舍”通“赦”。《正字通·舍部》云:“舍,与赦通。”但作“赦”并非《老子》原字。又,《老子》原本当有“其”字,训为“彼”,指示代词。又:“且”,犹取也(见王弼注文)。高亨云:“《说文》:‘担,挹也。,叉取也。’《方言》十:‘担,摣取也。’《广雅·释诂》:‘摣,担取也。’摣即之别字。王训且为取,即读且为担为耳。且与担、叡同声系,古通用。舍、且义相反”。
THE END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