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章节有两个“我”字,其含义是有别的。“天下皆谓我大”之“我”,乃谓“道”也;“我恒有三宝”之“我”,这是指包括老子在内的得“道”的圣人。全章节讲的就是“道”的原则在政治、伦理、军事方面的具体运用。
全章节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主要讲的是“道”的某些特征。“大”而“不肖”就是“道”的显著特征。“天下皆谓我大”,“我大”,即“道大”也。在中国古代,“大”的含义是指:“大哉乾元,万物资始”(《易经》)。“道大”,即指“道”为“万物资始”也。《玉篇》训“大”,借引《易经》之解,并例引《老子》的“道大”之语,这种理解是很合“道”的“大”的特征的。正因为“道大”,所以“不肖”。“大而不肖”、“夫唯不肖,故能大”,“大”与“不肖”,两个特征,互为因果。苏辙曾释义云:“夫道旷然无形,颓然无名,充遍万物,而与物无一相似,此其所以为大也。若似于物,则亦一物耳,而何足大哉?”苏辙所析“大”与“不肖”的关系无疑是符合老旨的。
本章的重点不在讲“道”的“大”而“不肖”的特征,而在于讲“道”的原则在政治、军事上的具体运用。苏辙又云:“道以不似物为大,故其运而为德,则亦闷然以纯为利,以退为进,不合于世俗。今夫世俗贵勇敢,尚广大,夸进锐;而吾之所宝,则慈忍、俭约、廉退,此三者皆世之所谓不肖者也。”老子提出“我恒有三宝,持而宝之”的政治伦理准则。“三宝”的准则,就是体“道”、得“道”的“圣人”所持有的与俗人不同的道德法则。这“三宝”是: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按照“三宝”的原则精神,只有慈爱,才能勇敢;只有节俭,才能宽广;只有谦退,才能进锐。然而世俗“舍慈且勇”、“舍俭且广”、“舍后且先”,恰恰与“三宝”的原则精神背道而驰。最后老子又突出了“慈”的法则在军事方面所显示的重大作用,指出“夫慈,以战则胜,以守则固”。“慈”在攻战防御中的重大意义可想而知。老子“三宝”的根本精神是施行慈爱之道。所以老子认为施慈,才能使人勇敢,用兵作战则胜,用兵防守则固。我们还应该看到,《老子》所说的“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为成事长”,包含了一些辩证法的思想。“俭”与“广”、“后”与“先”,是相反相成的两个对立方面。俗人“舍俭且广”、“舍后且先”,带有片面性。老子站定在“俭”和“后”这方面,过分地强调了“俭”和“后”的重要,这就把“俭”与“广”、“后”与“先”,看得绝对化了。任继愈就已指出:“老子把后和先,退和进看得绝对化,并且把退守看作不可改变的最高原则,这不符合客观实际情况。因为事物的发展、前进是不可抗拒的。老子看不见这一主导方面,所以陷于形而上学,终于损害了辩证法。”
暂无评论内容